七坝村位于甘肃省永昌县
六坝乡,曾是永昌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在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干旱少雨,该村播种面积逐年压缩,大片耕地撂荒,经济发展缓慢,呈集体返贫趋势。然而,自2004年起,七坝村逐渐摆脱贫困,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组织”。2005年,七坝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七坝村位于甘肃省永昌县六坝乡,曾是永昌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农田产出率低,种植效益差。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干旱少雨,该村播种面积逐年压缩,大片耕地撂荒,依靠传统种植模式,大部分群众只能勉强度日,全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呈集体返贫趋势。
七坝村“两委”班子听人说
古浪县海子滩乡温室大棚远近闻名,村班子成员决定进行考察。占地不到一亩地的大棚,纯收入却超过了1万元。几年来,七坝村共搭建日光温室308座,棚均收入达1.5万元,亩均效益为种植大田作物的20倍,亩均可节水400立方米。在七坝村的带动下,六坝乡“三位一体”日光温室达到1259座。七坝村还注意培养自己的蔬菜运销队伍,以“支部+协会”的模式,与武威祁连蔬菜批发有限公司联营组建了六坝乡蔬菜运销协会,并以几个党员和致富能人牵头,建成了投资达200万元的蔬菜恒温库一座,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
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上把渠道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多方筹集资金,群众投劳,共完成全村支渠、干渠建设6公里。七坝村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按照“五个好”要求不断夯实党建基础。2006年,在中央、省、市、县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50余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结合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在全村组织开展了“党员联系群众,帮带走上小康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和“致富能人”中先进分子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村42名党员中,有38名党员落实了致富项目,占全部党员总数的90.4%。村上从致富能人、复退军人和妇女中挑选出12名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培养对象,并由优秀党员与他们结对子帮扶,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目前已有6名入党积极分子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有6人主动找村党支部,表达了入党愿望,形成了能人争相靠拢党组织的喜人局面。“钱包鼓了,脑袋不能空”。七坝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国教育、集体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对群众关注的村财政收支、
计划生育、土地征用补偿、发展党员、村干部管理及报酬、政府补贴救济等事项,及时向村民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形成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增强了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