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天树蛙(学名:Kurixalus idiootocus,旧称陆卵跳树蛙),为中国台湾特有的
树蛙科原指树蛙属物种。模式产地位于现今
台北市北投区面天山上的三圣宫步道,中文名“面天树蛙”与英文名“Temple tree frog”均由此而来。面天原指
树蛙是一种小型树蛙,公蛙体长24至43毫米,雌蛙通常略大于雄蛙,体长40至50毫米。
蝌蚪呈深褐色,间有黑色斑点,为草食性。
体小而窄长,不扁平。鼓膜小而明显;舌后缺刻深;犁骨齿和齿板发育弱。指、趾背面无“Y”形迹;第一、二指与第三、四指形成握物状,前拇指发育差。皮肤光滑,躯体背面疣粒上无白刺。生活时背面浅褐色,多有深褐色哑铃状斑。栖于
热带树上或灌丛中,日伏夜出。雌蛙产卵形成胶质团,不呈泡沫状,置于静水或植物的叶片上。卵径约2mm左右,动物极灰褐或暗黑色,植物极淡黄色。蝌蚪口位于吻端腹面,角质颌细弱,唇齿式为Ⅱ:3-3/Ⅲ。
面天树蛙广泛分布于海拔高于750米的山区。通常靠近长期积水的水池,稻田,潮湿的草地或
灌木丛地区。主要栖息在台湾中低海拔山区的潮湿灌木丛或草原。
面天树蛙的繁殖季节从3月持续至6月。雄蛙聚集在地面或低灌木丛中的合适位置,发出鸣声吸引异性,且彼此间具有侵略性。鸣声由一系列持续数秒的颤音组成,周期性重复。与其他种类不同的是,卵块约含有约180个卵,产在靠近水的土地上。卵有两层
果冻状外层,外层坚韧且不具粘性。它们被产于地下凹陷处,石头下,裂缝或洞中,有时以枯叶覆盖。除非在暴雨之后,将
洼地灌满雨水,或被冲到附近的沟渠,池塘或水池之中,否则卵不会孵化。
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IUCN将面天树蛙列为“无危”物种。这是因为其为一个分布范围相对较大的常见物种,族群数量稳定。人类可能会对其
栖息地造成一些破坏,但仍可生存在一些不受干扰的保护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