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锡
清朝官员
王天锡,阳西县塘口彭垌村人,清乾隆三十二年,官封“朝议大夫”、“儒林郎”以及“湖南岳州督粮道”,后辞官归家,在家乡颐养天年。
简介
王天锡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其父靠担柴、采白叶(粽叶)卖钱为生。王天锡自幼勤奋攻书,苦学不辍,还喜欢与文士交游。邻村有唐举、叶秀二公,与天锡甚相友善,三人常在一起研习文章。天锡因家穷,乡试、殿试都赖唐叶二公相助盘缠,才得以为官。
乾隆后期,长江常为患。乾隆苦无良策。廷议时,天锡心血来潮,自告奋勇,竟在百官面前向乾隆要下了治理长江水患的重任。乾隆即封他为湖南岳州督粮,着全为整治长江水患。天锡接受任务后,与他相好的朋友都为他担心,因为长江水患频繁,朝廷已无法拿出更多的钱去治理。上几任去治水患的官都因此遭了殃;而王天锡乃一介书生,治水经验一点也没有。据说,当年朋友曾问他,家里有多少财产。天锡答家有租一百石,牛十头,自耕田三十石。朋友叹口气说,这点财产还不够买簸箕之费呢。天锡听后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第二天他就向乾隆请了病假,一连在家躺了十多天。乾隆怀疑他是假病,就派人到他家查访。幸而有人及早告知天锡,他连忙使人弄来猪血,放到口中含着。查访的人到来,天锡披头散发,捶胸顿足,口吐“鲜血”,“昏”了过去。来人见状,将情形告知了乾隆。
来使走后,天锡寻思,装病只能骗过一时,时间一长就会露马脚,弄不好就是欺君之罪,招来杀身之祸。苦思无良计,天锡最后假装自己死了,让家人抬着空棺材回乡,他化了妆远远跟在后面,逃过了乾隆的眼睛。回乡后,天锡仍心有余悸,乃谢门不出,隐姓埋名。
十几年做官,天锡积了一笔钱,他用这钱在彭垌村建了座大祠堂,曰“王氏祠堂”。祠堂占地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硬砖砌筑,瓦木结构顶挑檐挑花,琉璃瓦口,祠门楹联曰∶“三槐培祖宅,五马耀祠门。”又在距祠堂门口十步左右,树一华表,以志他功名。祠堂建好后,天锡又在村面前、隔河的对岸建了座“石竹庙”;在往下三里山坳处建了座“吊狗庙”,用以纪念唐叶二公,庙是以二人所住的村子而命名的。杨荣国遗嘱后人:子子孙孙,不要忘记到二庙祭祀。二庙于文革时拆毁,而王氏祠堂因年深日久,子遭蚁蛀,村民弃置不用,荒草丛生。不少村民还记得,祠堂大厅上方曾悬挂着王天锡的“朝议大夫”、“儒林郎”、“湖南岳州督粮道”以及“浩天命”等四块匾牌。
离祠堂百步彭垌村边,是天锡回乡建的房屋,门口有一石狮子,木门厚重,是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晚年的王天锡在屋里观书作画,度过了他极为平淡的一生。王天锡死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死后葬于彭垌村前面的山岭上,他子孙修了一座白灰砂砖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