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溪树蛙(学名:Buergeria japonica),又称日本树蛙、日本河鹿树蛙,温泉蛙,为
树蛙科溪树蛙属的
两栖纲。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29毫米,有的个体可达35毫米,雌蛙体长36毫米左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于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大于眼间距;鼓膜明显,其直径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很细弱,很不明显;舌后端有缺刻。
前肢适中,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46%左右;指长顺序3、4,2、1;指端均有吸盘和边缘沟,第三指吸盘最大,等于或略小于鼓膜之半;指间无蹼;关节下瘤大,内、外掌突均明显,呈椭圆形。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时关节达吻鼻之间或超过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足短于胫;趾端均具吸盘和边缘沟;趾间全蹼,第四趾两侧蹼的凹陷处与第二关节下瘤相平,外侧间蹼发达;趾关节下瘤发达;内蹠突大,呈椭圆形,外蹠突细小,为一淡色的圆形颗粒。
体背面皮肤粗糙,满布颗粒状小疣粒;肩背方一对短棒状疣粒尤为明显;褶细,上有颗粒状小疣;体侧疣粒较多。腹面除咽喉部和前胸部外,均有
扁平疣粒。
背面颜色随环境而异,有蓝褐、深褐、黄褐和泥灰色,多数个体两眼间有深色横带或三角形斑,有的个体在背部有“H“形深色斑纹。腹面色浅,咽喉部及胸部具深色
云斑鮰。前、后肢背面有3-5条或显或不明显的深色横纹。
雄蛙第一、第二指上有乳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及成对的声囊孔;无
雄性线。
卵群呈片状;卵径1.4-1.7毫米,外包一层胶膜,连同胶膜直径为3毫米左右;卵的动物极为黑褐或深褐色,植物极为黄褐或浅褐色。
头体呈卵圆形;吻端圆,体背腹扁平;尾肌较发达,
尾鳍低,上尾鳍始自体尾交界处的尾肌上且较下尾鳍高,尾末端尖或钝尖。鼻孔及眼均在头背侧;出水孔在体左侧下方,朝向后背方;肛管附着于下尾鳍基部右边。第34-36期时的
蝌蚪,头体长9.5-10.9毫米,第37-38期者头体长为10.0-12.3毫米;体宽为头体长的0.68(0.65-0.73)倍,体高为体宽的0.75(0.72-0.79)倍;口宽为体宽的0.43(0.37-0.52)倍;鼻间距小于眼间距;眼径为头体长的0.14(0.12-0.16)倍;眼间距为眼径的2.3(2.2-2.5)倍,略等于吻至眼间的距离;尾长为头体长的2.1(1.8-2.2)倍,尾高为尾长的0.24(0.22-0.26)倍。口在吻腹面,两口角及下唇乳突一排完整,其中有几个明显细长的乳突,口角处有少数副突;唇齿式一般为Ⅰ∶3+3/1+1∶Ⅱ,少数为Ⅰ∶4+4/1+1∶Ⅱ,角质颌发达。生活时,头体背面灰色、灰褐色或深褐色,腹面色浅;尾肌浅褐色,背面具深色横纹或斑点,两侧有斑点;
尾鳍半透明,上尾鳍及下尾鳍远端有深色小点;体尾上均散有金属光泽。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日本溪树蛙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区较开阔的河川或溪谷中,以500米以下数量最多,常活动于山溪缓流、水坑、水塘和稻田附近,在海拔较高的温泉及其附近也有其踪迹。其
蝌蚪喜栖于流速缓慢的流溪边水坑、间断性流溪、洪水后的水坑、河边渗漏水坑以及温泉中,水温多在20-32℃,亦曾发现有生活在40℃的温泉中的;营底栖生活。
生活习性
日本溪树蛙属于夜行性动物,一般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日本溪树蛙有一种奇特的行为,就是利用温泉作繁殖栖地。
雄蛙叫声是高亢短促的“叽、叽、叽”,类似虫鸣。鸣叫时间间隔为1.08±0.03秒,鸣叫长度为0.551±0.489秒,主要频率为3095±32.3Hz。
成年日本溪树蛙是
肉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一般是以蚊、蝇、蚂蚁等昆虫为主;而日本溪树蛙的
蝌蚪一般为草食性,食物多以水中的
藻类和碎屑为主。
繁殖
日本溪树蛙的繁殖期大约是在每年的春夏两季,一般约为2月到10月,而繁殖期的长短则视乎其所在之地区。其卵直径约为1.2至1.4毫米,成体把卵产到水中后,这些卵会自己黏在水底的植物上,直到蝌蚪破卵而出。日本溪树蛙的蝌蚪一般呈浅灰色,身体呈椭圆形,尾巴幼而长,其长度达其身躯的两倍以上,也有一些较深色的横蚊。日本溪树蛙会利用温泉作为它们的繁殖栖地,这种行为在全球的所有蛙类中极为罕有。就因为它们的这种罕见的行为,令它们的
蝌蚪须在41℃以上的高温水中生存下来,这显示了日本溪树蛙是一种耐高温的物种。也就是由于它们这样的行为,人们为它们取了另一个俗名——温泉蛙。繁殖季节为2-9月;在温泉区可全年繁殖。该蛙在中国台湾的繁殖期主要在5-8月。在繁殖期间的雨夜或雨后的夜晚,雄蛙常常大量出现在溪边岩壁、溪或河中石头上面鸣叫,声音甚为嘈杂。卵产于流溪边的石头上或大石头下的隐蔽洞内,卵单粒或群集成小块以胶膜分散
黏附在石头上,一次产卵600粒左右。
雌性的日本溪树蛙在物色到适合的
雄性后,它们就会双双跳进温泉较浅水的地方,并开始进行交配。
雌性日本溪树蛙在交配后会把卵产进温泉高达
摄氏度40至50度的水中。这些卵会一直沉下水底,并黏在水底的植物上,直到卵中的
蝌蚪在适当的时机破卵而出。蝌蚪在孵化后就会开始在水底进行觅食,它们会大量进食水中的
藻类和碎屑。直到发育中期,它们会长出后腿,而它们会继续觅食,直到发育末期时,它们会长出前腿,并一直把之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直到它们接近
变态的时候才会真正伸出来。在前腿伸出来后,这双前腿就会挡住了它们的鳃,令它们再也不能使用鳃来呼吸,而是改用肺部和皮肤来呼吸。它们的骨骼和身体中的消化系统亦在此时开始转变,它们的身体结构逐渐相似于一只成年的日本溪树蛙。但在这些变化完全发育完成之前,它们是无法摄食的。在这情况下,它们的尾部会随着发育的时间而萎缩,萎缩时分解出来的养份就可以提供发育中的日本溪树蛙
蝌蚪作发育过程时的养份供给,而当它们的尾部完全萎缩至消失时,它们的身体亦已发育完成,此时它们就已经成为一只成年的日本树蛙。若这发育时期食物充足的话,蝌蚪期为期约为30到40天。
命名
日本溪树蛙是由美国费城的一位医生兼业余自然爱好者Edward Hallowell根据采集自日本的标本命名,但命名的文章是在他死后一年1861年才在期刊发表。Edward Hallowell原将日本树蛙命名为Ixalus Japonicus,但1970年,S. S. Liem在研究
树蛙科的分类及演化时,将其重新命名为Buergeria japonica。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两栖纲)——无危(LC)。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