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兆岳(1672年-1738年),字岱,号五峰,是
清代时期的政治人物。他出生于
海宁市,是一个岁贡出身的官员。俞兆岳曾担任浙江
宣平县教谕,后来在
康熙升任福建
大田县知县,之后调任
台湾府台湾县知县。他的职业生涯逐渐升迁,担任过开州
知州、松江府海防同知、山东青州府
知府以及
通政司参议。在
雍正年间,他被任命为太仆寺卿,并在雍正十三年出任
江西省巡抚。俞兆岳在任期间,对于土塘的问题提出了改建石塘的建议,并亲自参与了相关工程。然而,由于经费限制和
工程管理不善,工程质量并不理想。尽管如此,俞兆岳在海防工程方面的贡献仍然得到了认可。
雍正二年(1724年),
华亭市康熙年间所筑土塘毁,冲毁民房无数。俞兆岳认为土塘易溃,上书布政使
西林觉罗·鄂尔泰请筑石塘。十二月,
吏部尚书朱轼奉旨查视海塘,俞徒步随行五十里,力陈改筑石塘之必要,朱轼深以为然。但由于工程浩大,为节约经费,仅在四处险工段筑石塘三千八百五十四丈,又因督工钦差
李馥等偷工减料,没有按照朱轼的样式建造,质量较差。
雍正帝六年(1728年),世宗决定全线四十里全部改建石塘,查办前任钦差,升俞兆岳为通政参议,全权总理塘工。俞接任后,改进原设计,条石之间加用铁榫铁销上下左右连接,使石塘更为坚固,并先筑样塘六十丈示范,要求在工人员一律按式构筑。雍正八年(1730年)在石塘之外所构筑的外护土塘上创筑五桩五石护塘坝,自戚家墩至胡家厂两千三百四十七丈,这是
上海市地区出现的第一座桩石护塘坝。由于其采用多层阶梯形结构,中用
块石填筑,消能作用良好,当波浪拍岸后下泄时,又能减弱底流速,防止淘刷塘基,被称为“玲珑坝”,使处于顶冲段的土塘提高了抗灾能力。(旧志认为系江苏巡抚
章佳·尹继善所首创,今查尹的原奏,他所造的是一种条石护岸工程,系捞取
崇祯石塘废条石砌筑而成,并非块石、桩木构成的护塘坝。今据清人张鸿卓《海塘记》予以更正),
雍正八年俞兆岳以功升任太仆寺卿。全部工程于雍正十三年完工。在工期间俞兆岳经常青衣、破帽,微服深入工地,与民工打成一片,沿海儿童牵其衣,扯其袖,称为“俞伯”,见者均把他当作衙门中的一名小差役。工地漫长,人员众多,承办人员对木、石、铁等材料向有舞弊行为。这次工程,头一天出现问题,次日钦差即行文查询,作弊者疑为“神”,此后再无人敢于作弊。工程完成之日,俞兆岳到工地会勘验收,人们才知道经常往来于工地之上青衣破帽的小差,原来就是钦差大臣。
华亭大石塘,全长四十里,工程坚固有“四十里金城”之美誉,至今仍屹立在上海西南部
杭州湾畔,制止了海岸的继续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