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和湾村
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下辖村
暖和湾村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南7华里处,全村共343户、1384人,有耕地1200亩。改革开放前,地处城郊的暖和湾村十分贫困,人均口粮只有80斤,过着“花钱靠政府救济、吃粮靠政府返销”的生活。“远看是黄坡、近看是干河、家无五元钱、地少事非多”是当时暖和湾村的真实写照。
村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确定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全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村班子带领全村人民,艰苦创业,使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滚动发展,实现了由原来“穷的出名”到“富余村”的转变。2001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518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1368万元,增加值2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7元,集体净资产达到640万元。该村先后获得了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村”、“乡镇企业先进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年磨一剑、寒光逼斗牛犬”。地处内陆欠发达地区曾“穷的出名”的暖和湾村在改革的大潮中,较快的实现 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探究其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发展快的关键在于一种实干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有一个开拓进取的好班子和村班子的带头人吕敬善。村支书吕敬善是一个平实、坚毅和质朴的农民,他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奋发作为的精神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刚接任村支书时,村上问题很多,80%的人非常贫困,都吃不饱、穿不暖;人穷心事多,村里干群间、邻里间关系紧张。吕敬善当时说,选我当村干部,是大伙信任我,起码认为我还能干点事,我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很大程度上象一个实体,而实体就要考虑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出路。对于一穷二白,无任何集体积累的暖和湾,要干点事,实在很困难,群众不理解、不情愿、不支持。对此,村班子没有向大家做太多解释,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引导教育群众。说干就干,成立不久的村班子果断决策,1981年利用村里的10辆架子车,组织起了一个小运输队,不分脏、苦活,样样都干;组织7名妇女,找来10把刀,承揽了胶木电器厂打毛刺的简单活儿,利用老君庙陈旧戏台创办了第一个村办企业——暖和湾综合厂。一年下来,两处纯利近3万元。农村人是最务实、最讲究实惠的,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成绩,在当时,对于过惯了穷日子的暖和湾村人来说,就象发了一笔横财,全村振奋。初次创业的成功,树立了村班子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扩大了村民的经营视野。面对来之不易的积累,是分光吃净,还是扩大生产?干群间出现了较大分岐。吕敬善说:不要过多地争论,认准了就干,落后是诸多问题的根源。是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村班子研究决定,将三万元积累投入综合厂的扩大再生产,开始了滚雪球般的积累历程,在此基础上,先后创办了面粉厂、暖和湾胶木厂、万新塑料厂、华西木器厂等7个村办集体企业。使暖和湾村人脱掉了贫穷,迈向了富裕;开阔了暖和湾村民的视野和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暖和湾村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树立大发展、大思路的观念,采取合资入股、合伙等多种筹资方式。兴办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村上采取各种办法吸引投资,借船出海:对全村进行了合理规划,硬化了道路,制定了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及《暖和湾村规范化管理细则》,彻底改变了全村零、乱、散、杂的旧貌;兴办学校,教育村民遵纪守法,克服物质富有和精神贫乏间的反差及部分群众事非不清,国家、集体观念淡薄,邻里关系不协调,社会治安不稳的苗头,引导村民开展“十佳文明户”争创活动,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觉悟;带领村民兴修河堤,开发出荒滩150亩作为发展用地,制定了优惠政策,包括为投资人代办土地审批、部门协调等各种繁杂手续,吸引市内外客商来投资办厂。栽下梧桐树,引来金风凰。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引来了众多投资者,先后有秦宝轴承、继新电器、兴旺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到目前,全村各类企业已发展到138个,其中总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个,300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涉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多个行业;主要产品有机械电器、家俱、塑料制品等。暖和湾村发展的历程中,渗透着艰苦创业、求实奋进的精神。干好事情、用行动鼓舞人;做好榜样,以事例说服人;创建环境,以环境吸引人。这就是以吕敬善为班长的村委会的精神实质和干事原则,也是暖和湾经济迅速崛起的原由。   “暖和湾村人富、觉悟高”,周边群众如此评价;“暖和湾着实是个投资干事的好地方”,投资者如此评价。但暖和湾村委会却说“我们的工作平常,但实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村庄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