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驹先生花费11年时间撰写本书,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
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侯家驹,台湾中兴农经所毕业,澳洲
新英格兰大学农经硕士,曾任台湾
东吴大学国贸系与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私立东吴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
毕生致力于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儒家自由经济思想》、《先秦法家统制经济思想》、《国际贸易的挑战》、《
周礼研究》、《经济统一论》、《中国财金制度史论》等。
第五章
西周(前1027-前771年)——封建制度之建立与衰落
第三编附录 公元前中国经济发展之阶段——由封建制度到
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一种混合学科,既属于历史,又属于
经济学,所以,在说明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以前,要分别说明经济史与
历史学以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相当后起的学科,若从1776年,
亚当·斯密出版《
国富论》算起,到现在只不过两百多年,而真正的经济史著作,则出现得更晚,就西方言,主要是出版于19世纪——中国正史中虽有《
食货志》等类记述,实则只是历史的附庸,而且多为财税材料之堆积,谈不上有系统的著作(《
全本史记》中《
平准书》与《
货殖列传》除外)。西方的经济史既然后于
经济学之发展,照说,其内容应受经济理论之指引,但其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将探讨于第二节。在另一方面,
历史学在发展上虽然早于经济史甚至经济学很多,但在发展上——尤其是近代的发展上,却深受经济史及经济学的影响,这将在第一节析述。
关于经济史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接受经济理论的指引,反映出以往经济发展过程实况,帮助读者明了目前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归纳经济发展史实,以丰富甚或批判经济理论的内容。至于经济史的范围、定义,以及撰写经济史的指导原则,主要是从历史学,尤其是从新史学领域中所取。
经济史的直觉性了解,厥为经济方面史实的陈述,是以,从史实的陈述观点看,经济史应该是属于一般性历史中的一支,因为“简单的说,历史(亦)只是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纪录而已”。可是,无论中外,史学家所写的历史,实质上都是政治史,中国五史的本纪,固皆为政治,列传中除《儒林》、《文苑》等类外,亦均属政治范围,西方亦是如此,所以,
英国史学家Freeman干脆地说:“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这些都可统称为旧史学,鲁宾孙(J.H.Robinson,大陆译为罗宾逊)曾将这些史学家的通病,归纳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