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年
原华东人民医学院教授
朱鹤年(1906年1月9日-1993年9 月12日),生理学家,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1928年,他首次发现哺乳纲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细胞具有神经分泌现象,先后任华东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前身)任生理学主任教授、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校专家组组长。
个人经历
1906年1月9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区四甲坝合兴镇。其父朱南山是著名的中医师。家庭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使他三兄弟都投身医学事业。
1922年,他考入复旦大学,攻读文科。第二年,中国心理学界鼻祖郭任远美国归来,在复旦大学创办心理学系,他作为优秀学生转入该系学习。他也曾师从蔡翘学习生理学。
1923 ~ 1926年 转复旦大学生理学系,后从生物系毕业,获学士
1926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获学士。次年,经蔡翘教授介绍,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C.J.赫里克(Herrick)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1927 ~ 1930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0年,他在完成了美洲负鼠间脑的形态学研究之后,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
同年,他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唐钺所长支持下,积极筹建生理心理学及神经生理学实验室。
1931年9月,经赫里克教授介绍,他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在神经解剖学家与临床神经学家佩泊斯(Papez)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32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派遣,赴欧洲考察科研工作,先后考察了英国的工业心理研究所、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生理心理实验室,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单位的心理学研究情况。回国后,向心理所作了研究进展的报告。那时,他曾有心从事工业心理研究,希望能为中国落后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算是一件憾事。
1932年,他回国不久,看到美国学者兰森(Ranson)使用霍斯里—克拉克(Horsley-Clarke)立体定向仪从事脑深部结构研究的报道后,立即写信给赫里克教授,请他向芝加哥大学生理仪器室订制一台。这就是中国引进和使用的第一台脑立体定向仪,当时在国外使用这种仪器进行研究工作的单位还不多。1933年,他和卢于道教授使用这台仪器在心理所进行了猫中脑和前脑血管运动中枢的研究,并发表了研究论文。他还创制了0.5 mm双极玻璃刺激电极,用于脑定向刺激与慢性埋植电极技术。这些都为中国开展神经生理、神经解剖和神经药理学的定位研究作出了贡献,也为后来“江湾Ⅰ型定向仪”的设计与制造打下了基础。
1935年,他离开心理研究所后,相继在河南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和江苏医学院任生理学主任教授,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36至1945年期间,他是湘雅医学院第一个中国籍生理学主任教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与湘雅师生同甘共苦,忘我工作。他和许笑曦一起编写了生理学实验讲义,供湖南医学院生理学实验所用。他还与学生一道研究了狗大脑皮质乙状回与血压的关系。该论文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后,为英国Ernest Henry Starling 1866~1927教授编著的《生理学》教科书及美国学者F.Fulton编著的《神经生理学》一书所引用。当时由于时局动荡,学院从长沙市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又从广西迁到贵阳市。他与张孝骞院长等人,四处奔波,以求把医学院由私立改为国立,缓解经费的困难。
1945至1949年在江苏医学院工作期间,他与方怀时、葛志恒等人一道,研究刺激猫下丘脑引起的红细胞数量改变。
1949年5月,他应邀到华东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前身)任生理学主任教授。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教学、科研工作,主编了1952、1954、1957年的全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材,为后来全军《生理学》教材的编写打下了基础。他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又开展了刺激猫下丘脑对脾脏收缩的影响、刺激猫桥脑对排尿反应的影响等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
为了尽快培养年轻一代,他于1950年代中期招收了4名在职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研究生培养计划因此中断。但他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坎坷而放弃业务工作,先后撰写了“边缘系统生理功能”“神经分泌”等综述,并开展了大鼠下丘脑垂体系统神经内分泌的研究。
1959年,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过程中,他被批准参军。他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进行了“深部脑中枢定向刺激电极埋植法”、“不同频率刺激猫中脑加压中枢”和“刺激猫杏仁核”等研究,并在1960 年代中期开始了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1964年还招收两名研究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了教研室主任、校专家组组长。
在他的参与和指导下,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他所在的学术集体首次证明下丘脑参与针刺镇痛。1979年,他在北京国际针麻会议上宣读了这一成果,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他倡导开展了分子神经科学等研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神经免疫调节、应激反应的中枢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1993年9月12日,他因恶性骨髓瘤在上海逝世。
主要论著
1. 朱鹤年。袋鼠间脑的细胞群。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专刊,1932,第二号。
2. 朱鹤年。袋鼠间脑的纤维连接。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专刊,1932,第三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