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星一号(英文名:Vega 1)也称为维加1号,
苏联制造,主要研究
金星分子光谱、辐射、
太阳风离子、
磁场等,并利用金星重力抛射距离。1984年12月15日发射,发射成功。
主要对金星、
哈雷彗星进行探索,研究金星分子光谱、辐射、太阳风离子、磁场等,并利用金星重力抛射距离。这种探测器重4吨,装有质谱仪,磁强计,电子分析器,电视摄像机及其他科学探测装置。1986年3月6日,织女星一号到达距哈雷慧核8900千米处,首次拍摄到慧核照片,显示出慧核是由冰雪和尘埃粒子组成的。
织女星2号于3月9日从距慧核8200千米处飞过,拍摄到了更清晰的慧核照片。经过比较分析,科学家认为哈雷慧核的形状如同花生壳模样,长约11千米,宽4千米。维加号探测器还首次发现慧核中存在
二氧化碳,并找到了简单的
有机化合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从慧核中可寻找到生命的起源。
1985年1月21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跟踪站首次接收到它们发出的电波信号。(尽管是竞争对手的探测器)6月14日和18日,它们相继接近
金星,从距金星约3500公里处掠过,并分别向
金星大气层投放了一个气球和一个软着陆舱(也称作金星着陆舱)。而后,“维加号”探测器将受金星重力场的作用,偏转其飞行轨道,转向一条更精确的轨道,在1986年3月与
哈雷彗星交会。届时,“维加号”探测器将从距
彗星10000公里处飞过,并把交会期的探测数据及时送回
地球。
1985年6月韦加1号首先顺道到达金星,向金星表面投放了登陆舱,然后在金星
引力作用下,转入飞向哈雷彗星的
行星轨道。1986年3月4日韦加1号在距哈雷彗星1400万千米处开始对哈雷彗星进行考察,拍摄到数十张高质量的哈雷彗星照片;3月6日在距哈雷彗星只有8900千米的地方作了综合考察。1986年3月9日,韦加2号在距
哈雷彗星8200千米处飞过,发回700多张哈雷彗星照片,传回有关
彗核的
物理化学特性、彗核周围气体与尘埃等方面的新情况。
韦加号探测器采用三轴姿态稳定,主要特点是有大型太阳能电池板,一个高增益的天线反射器,自动平台通过+或-110度和+或-40度在两个垂直方向旋转,可达到5弧分钟和1弧分/秒的稳定的定位精度。韦加一号拥有窄角和广角相机,三通道
光谱仪和红外探测仪。两个磁力计
传感器被安装在一个2米的悬臂上而各种等离子体探针和其他分析仪被安装在5米的悬臂上。它还有数据传输
速率65KB/S的快速遥测模式,也有一个缓慢的遥测模式。为了克服超高速的尘埃,工程师们通过一个屏蔽20〜30厘米的航天器,一个1毫米的铝板和5至10厘米组成的一个100微米厚的多层片材。探测器大约有一半是探索
哈雷彗星的仪器,而另一半是为
金星着陆器准备的。总的科学有效载荷重量144.3公斤。
探测器还搭载了其他仪器,如冷却器高度控制系统推力器,等离子质谱仪,中性粒子质谱仪,尘埃计数器,三通道质谱仪,电视系统,广角电视摄像机,红外光谱仪,磁强计,尘埃质谱仪等。
两个韦加号结构相同,各重2.5吨(不包含重2吨的金星着陆器),都有一碟形天线和仪器平台。平台上装有分光计、摄谱仪和相机等,4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探测器提供能源。探测器由三轴陀螺仪保持稳定,并使它指向任何方向。其主要任务是在哈雷
彗星回归期间探测彗星的气体成分及其外流速度,拍摄
彗核的红外和光谱照片,从而获取彗核的温度、尘埃质点和气体分子的性质、密度分布等
数据1984-1986年
苏联探测
金星和哈雷彗星至非常成功的飞行任务。“贝加”之名是俄文金星和哈雷彗星两次首字母对应拉丁字母组成的。两个探测器在金星附近各部署一个登陆舱和一个气球(1985年6月),然后借金星的重力辅助飞行去拦截哈雷彗星(1986年3月6日和9日),韦加2号携带大量科学观测设备,在距慧核8900公里以内掠过。该任务具有高度国际性规模。这次任务的全部项目都是大胆地在公开观察下进行的,并被证明获得巨大成功。气球被放在54公里的高度,并有包括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深太空网络(DSN)在内的国际天线网跟踪两整天。这是国际合作的著名实例。同样为了飞越
哈雷彗星,韦加号提供了光学导航数据,深太空网络提供了
无线电追踪输入信号。此项计划对哈雷彗星的
彗核进行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也是第一次对哈雷彗星的气体和微尘物质进行测量。但探测器受到了哈雷彗星微尘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的严重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