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夏
1998年上映的德国爱情片
《城市之夏》(1970)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首部剧情长片,片名据说来自六十年代的一首同名老歌,原唱不知道是谁,不过好像后来有挺多人翻唱过,比如Loving spoonful,Joe Jackson,Joe Cocker等,片中选了“一勺爱”那个迷摇的版本,借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困惑和迷茫。
剧情介绍
当时的文德斯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找了几个好友用16毫米黑白胶片拍了这部低成本影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讲述一个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青年在柏林寒冬的大街上迷路,他打算去找自己以前的朋友但却没人愿意收留他,他惧怕回想起恶梦般的往事,同时又发现经过几年的铁窗生涯后自己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他感到痛苦而绝望,然而最后他遇见了一个女人,而正是这个女人拯救了他的生活。
评价
《城市之夏》若从现在看来并不能算是维姆·文德斯经典的作品,后人也很少提到它。片中人物的对白极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的,伴以一些嘈杂的环境音,低成本的创作使全片整体感觉颇有点地下电影的风格,不过粗糙的影像和音效却无法掩盖其中的些许光辉,片中不少地方还是能体现出文德斯后来成熟作品中的一些特征,比如用独特的摄影角度来表现主人公孤独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隔阂和疏离,改变以往同类犯罪题材电影的基本场景和传统情节,着力描写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等等,这些特点也是后来维姆·文德斯的“公路三部曲”和《德州巴黎》等经典作品中所共有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城市之夏》不仅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学生作品,也预示着一位电影大师的即将出现,还是很重要的。
导演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这位在戛纳、柏林等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的德国导演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且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与赖纳·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沃纳·赫尔佐格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更为难得的是时至今日,文德斯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约三个月,文德斯在杜塞尔多夫呱呱坠地了。在维姆·文德斯的少年时期,德国的本土电影并不景气,非常喜欢看电影的文德斯看了大量的美国电影,显示出了对B级片的强烈兴趣,其中他尤其喜爱的是音乐剧和西部片;在文德斯后来的电影生涯里,这些最初的电影爱好都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创作。在大学期间先后学习了医学和哲学之后,温德斯最终还是决定去学习自己心爱的电影艺术。可能真是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年轻的文德斯报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却惨遭失败。可为了学习艺术,也为了在巴黎能看到更多的电影,他仍然决定前往巴黎。其间维姆·文德斯在巴黎电影资料馆观摩了大量影片,并撰写发表了很多电影评论,这也是他接受正规的电影教育之前一段非常重要的成长历程。
1974年可以说是文德斯事业的转折点,由于受到当时美国一些公路电影(如1969年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的启发,也由于自己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文德斯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从此以后,流浪与疏离成为维姆·文德斯电影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来。
令文德斯声名鹊起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Alice in the Cities),1975年的《错误的举动》(The Wrong 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其中《错误的举动》讲述了一位作家为寻找灵感而游历,画面具有诗意的隐喻和富于哲学意味的象征内涵;《公路之王》则以写实的基调和独特的观照方式批判了俗媚的电影文化,同时也对7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界的状况投以了深切的关注。1977年,公路电影代表之作《逍遥骑士》的导演丹尼斯·霍珀更是和维姆·文德斯一起合作,拍摄了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影片在纽约、汉堡市慕尼黑巴黎之间来回跳跃,世界成为纠结在摩天大厦、地铁、高速公路、列车之间的神秘空间,从而散发出强烈的疏离感,令人难忘。
七十年代中后期,轰轰烈烈的“德国新电影”运动开始衰落,经济危机使得影市萧条,德国的电影导演们或是转投电视业或是前往国外。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关注着“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好莱坞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向维姆·文德斯发出了前往美国拍片的邀请。自1978年起,文德斯陆续拍摄了影片《哈默特》(Hammett)、《尼克的电影--水上的闪电》(Nick's Movie--Lightning Over Water)和《事物的状态》(The State of Things)。《哈默特》作为文德斯首次拍摄的好莱坞式电影作品,并没有能令科波拉满意,这部片子的大部分镜头都被科波拉要求重拍,以至影片的发行时间比预想中推迟了三年多。1982年的《事物的状态》却获得了联邦电影奖(前西德电影最高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开始确立他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Paris, Texas)使维姆·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这部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现了人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摄,影像风格极其鲜明,文德斯创造出极为宽广的银幕空间,从而成功展现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虚空感。
虽然《德州巴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文德斯似乎还是更喜欢在欧洲拍片。也正是在自己的祖国,文德斯拍摄出了他最广为人知也最受好评的一部电影——《柏林苍穹下》(Wings of Desire)。影片讲述了一个渴望下凡的天使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梅格·瑞恩98年主演的《天使之城》(City of Angles)就是《柏林苍穹下》的好莱坞通俗版。这部影片也使维姆·文德斯获得了1988年第4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使得他在世界影坛上真正确立了的自己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Paris, Texas)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这部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现了人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摄,影像风格极其鲜明,文德斯创造出极为宽广的银幕空间,从而成功展现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虚空感。
虽然《德州巴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维姆·文德斯似乎还是更喜欢在欧洲拍片。也正是在自己的祖国,文德斯拍摄出了他最广为人知也最受好评的一部电影--《柏林苍穹下》(Wings of Desire)。影片讲述了一个渴望下凡的天使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梅格·瑞恩98年主演的《天使之城》(City of Angles)就是《柏林苍穹下》的好莱坞通俗版。这部影片也使文德斯获得了1988年第4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使得他在世界影坛上真正确立了的自己的地位。
至此,维姆·文德斯的影片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坦率冷静的风格。他的电影语言修辞中基本排除蒙太奇,特别偏好对运动和场景的不加剪辑;他不求论证什么,他追求的是一种平静地观察、等待和不停顿地发展的电影,尤其喜欢表现公路、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因而也一再描写迁移、迷航和旅行。
但是文德斯并没有满足,而是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丰富和扩充着自己的电影世界。1991年的《直到世界尽头》(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拍摄于全球四大洲,影片在皓渺的氛围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被称为“终极公路电影”。1993年的《咫尺天涯》(Far Away, So Close)以俯视的角度观察德国统一后社会景观的变化;而在两年后的《云上的日子》里,维姆·文德斯则和意大利传奇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起探讨了爱与欲望的问题,影片摄制于欧洲数个国家,也是一部巧妙借用公路片形式的电影。文德斯不断地在公路电影的基础上嫁接与派生着新的元素,同时也改造着传统公路片的形式。他越来越喜欢在城市里表现流浪的状态,将现代社会里孤独与疏离的状态描述得愈加生动。在1997年的《暴力启示录》(The End of Violence)里,文德斯描写了暴力的外在表现,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现代社会里的暴力问题。1996年拍摄的《光之幻影》(A Trick of the Light)“记录”了许多对电影的发展做出贡献却被遗忘的人们,表达了维姆·文德斯对电影历史的缅怀与敬意。
有鉴于文德斯电影创作理念中观察者的姿态与感觉,他也非常钟爱纪录片的拍摄。他一共拍过7部纪录片,其中1985年《东京之行》是一部关于文德斯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相当引人注目。1998年描写古巴音乐风情的《乐满夏湾拿》(Buena Vista Social Club)广受好评,文德斯与为他制作了《德州巴黎》的音乐人瑞·库德(Ry Cooder)再次成功合作,展现了他自己一直深喜着的美洲音乐的迷人魅力。同时维姆·文德斯也非常喜欢摇滚音乐,他曾说过:“今天摇滚与电影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文学、戏剧和绘画看来似乎与电影的联系更紧密,却远没有摇滚来得贴和时代、准确直接。”文德斯2000年新片《百万大酒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的配乐就是由著名摇滚乐队u2的主脑保罗·大卫·休森主刀炮制的。文德斯再次将音乐与画面贴和在一起,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声色迷情来,影片讲述了发生在某座酒店大厦里一桩命案的诸多瓜葛。这部地点不变的电影似乎是维姆·文德斯电影里流浪的某种终结,而我却宁愿相信,这不过是他不归的流浪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Motel(公路旅馆)而已。
1967年文德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进入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进行正规的影视制作学习,其间拍摄了三部短片。文德斯的第一部长片《城市之夏》(Summer in the City)拍摄于1970年,这是一部实验性故事片,讲述了“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影片采用了独特的拍摄角度(如采用运动摄影表现行驶的车队),改变了以往犯罪题材强盗片的基本环境,维姆·文德斯开始显露出自己的才华。1971年,他与赖纳·法斯宾德等人创建作家电影出版社,并执导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害怕罚点球》(The Goalie's Anxiety at the Penalty Kick),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次年文德斯根据那塞尼尔·霍桑的同名小说拍摄了影片《红字》(The Scarlet Letter),该片虽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却使文德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目,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里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之一。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剧情介绍
评价
导演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