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管理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
程序化管理是指针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所实施的管理方式,旨在说明活动内容、操作方法、规则系统及其前后衔接递进关系。管理者通常将反复出现的业务编制成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程序,以便执行人员按程序操作获得良好效果。程序化管理不仅存在于生产活动中,还涉及企业整体运营。
发展历史
程序化管理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至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中描述了大头针生产的约18道工序。科学管理时期,泰勒、吉尔布雷思夫妇、巴思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问题,为程序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亨利·福特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则将标准化、程序化与机器体系相结合,开创了程序化管理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时代。现代管理学派如管理程序学派、决策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数理学派均认可程序化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程序化管理进入了科学化阶段,MIS、CIMS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
主要目的
程序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人员行为,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为企业战略管理和人本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具体作用包括明确职责权限、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绩效考核依据、提高管理效率以及为战略管理和人本管理创造条件。
运作
程序化管理的运作需要适当集权与分权、工作分析作为前提条件。程序化管理运行图的绘制和运作说明,详细规定了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审批流程和执行者,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参考资料
程序化管理.百度文库.2024-10-26
员工管理精细化汇总十篇.学术点评.2024-10-26
什么是程序化管理.和讯期货.2024-10-2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主要目的
运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