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男,1935年3月26日出生,福建省福清县人,计算机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顾问。
张钹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电器专业。毕业后,张钹留清华大学任教。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从事
人工智能研究。1985年,他领衔成立了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1987年到1994年,张钹出任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高技术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1994年当选为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被
汉堡大学授予自然科学荣誉博士。2018年6月,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张钹出任首任院长。2020年,张钹被聘为脑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脑陆科技首席技术顾问。在2024年2月,张钹参加
天津市生成式智能创新与应用研讨活动高端论坛上。
张钹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张钹曾获个人金牛奖,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等奖励。2015年获得2014 CCF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得人工智能吴文俊最高成就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5年3月26日,张钹出生于福建福清市
龙田镇。12岁从龙田德小学毕业后,被保送进入龙田融美初中。张钹在考
高中时,同时报考了
福州市两所学校,分别是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和福州市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井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1953年,高中毕业于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数理化三科均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电器专业,1956年,选拔进入新成立的自动控制专业(
计算机系前身),1958年毕业。
工作经历
1958年毕业后,张钹留清华大学任教。1959年2月,张钹刚刚参加工作半年,教研组就安排他给四年级的学生开设飞行器自动控制的课。
1980年至1982年,为建设新专业方向,张钹作为访问学者受国家派遣前往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进修学习。1982年初,张钹结束访学回国,着手进一步开拓
人工智能研究。为了解产业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张钹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深入从西南到
东北地区的很多工厂调研,形成了基本判断:机器人将来会成为国内一项重大需求。1985年,他领衔成立了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1987年,他培养的中国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生毕业。1987年到1994年,张钹出任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高技术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
1990年,张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
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他获得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当选为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被
汉堡大学授予自然科学荣誉博士。2015年获得2014 CCF终身成就奖。2018年6月,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张钹出任首任院长。2019年11月30日,张钹因其在搜索、规划和问题求解等领域建立形式化理论和高效算法作出的卓越贡献,获2019年度
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获颁100万元奖金。
2020年,张钹被聘为脑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脑陆科技首席技术顾问。2024年2月2日,张钹参与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表示“希望在安徽省建立大模型的测评中心。结合
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徽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自动驾驶产业,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同月,在2024生成式智能创新与应用研讨活动高端论坛上,张钹围绕《大模型原理探索》作特邀报告。
人物关系
主要成果
研究领域
张钹主要从事
人工智能理论、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分形和小波等理论研究:以及把上述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
人工智能理论
张钹在人工智能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描述、相互转换及复杂性分析等问题;提出了多层信息综合、不确定性处理、定性推理、规划与搜索等新的原理与模型,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系统得分析了典型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该网络各项性能的定量结果;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构造性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
成立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0年,张钹与同事一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
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正式运行后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技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系列项目,成为国家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张钹与同事们依托实验室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作出了贡献。依托实验室,张钹团队结合智能机器人将研究方向扩大到智能理论与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如问题求解、智能控制等),以及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技术与系统集成技术。
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
2016年,张钹团队发现,数据驱动最大的问题在于单纯的数据驱动只是在低层次的特征空间层面来识别物体,而不是在高层的语义空间中进行识别。因此,提出了“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就是把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结合起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数据驱动方法只应用了三个要素:数据、算力和算法;而知识驱动只用了另外三个要素:知识、算法和算力。为了克服这两个算法存在的缺点,张钹提出,应该将四个要素结合起来,并且遵循以下顺序:知识、数据、算法、算力。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活动
2000年
元宵节,张钹应邀回到家乡,参加第三届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并当选为世联会副主席,他在大会发言时说,“福清的山山水水留下我少年时代的足迹,留下刻骨铭心的往事和梦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为故乡奉献绵薄之力,那将是十分愉快、幸福的。”
2002年11月28日,张钹和
张铃、张锻诸兄弟应邀参加母校福清三中建校110周年庆典活动,张钹院士在庆典大会上发言,并为母校师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
2010年5月,张钹在福建伊时代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签约设立福州市第一家院士工作站,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互联网内容监管及取证系统等项目开发。2011年12月26日,张钹与150余位中国异地商会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1100多名融籍商界精英汇聚融城,参加以“弘扬融商精神,推进激情创业”为主题的首届融商大会,畅叙乡情,共商发展大计。
2015年4月11日,张钹院士携夫人房景蕤出席张钹院士从教57周年学术研讨会,张钹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张钹作了题为《我与人工智能》的报告,简述了他的家世、学习和教书经历,重点回顾了他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分享了两点人生感悟“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奉献到老”。
2020年,张钹在一次学术活动中阐述深度学习方法易受欺骗、易受攻击的根本原因。他提出,根本解决办法并不在“灯亮看得见”的深度学习模型的修修补补上,而应该向人类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一、改变深度学习网络的模型与结构;二、在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引进知识。
2023年7月5日,张钹做客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首期“溥渊大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大模型时代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张钹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
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
一等奖、
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获得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
特等奖。
人才培养
张钹于1979年
清华大学率先设立了“
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专业。张钹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讲授《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等课程。共培养了77名博士生,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中国工作,奋战在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等各个领域的一线,也有少数学生自主创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代表性学生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宏鑫,
西北工业大学的副教授吴俊,李建民、胡文波、陈蓓、李崇轩、海洋等。
截至2021年9月,张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0余名。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经历了所有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阶段。(光明日报 评)
从毕业留校至今,张钹在清华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坚守了超过一甲子。从不满24岁初登讲台的青涩年华到之年,他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批高科技专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钹和志同道合者正视差距、风雨兼程,一路追赶着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清华大学 评)
张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瘦。消瘦的身材,清瘦的脸庞。但你不觉得他单薄,因为在这清瘦里自有一种筋力。当他来回踱步、低头沉吟的时候;当他挥起手向你阐述些什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力量,思想的力量。(博士生姚殊 评)
张钹长期从事
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基于商空间的多粒度问题求解理论,成为粒计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报 评)
从少年郎到白发翁,张钹院士倾尽一生致力于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国际上发表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荣获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领衔成立中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培养本土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博士毕业生、组建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从“白手起家”到繁荣之势,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以张钹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矢志不移和创新不止,也希望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胸怀科技报国之志,赓续创新精神血脉,向新的科技高峰继续攀登。(中国自动化学会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