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迪哈勒法
瓦迪哈勒法
瓦迪哈勒法(阿拉伯语:وادي حلفا,苏丹阿拉伯语:[ˈwaːdi ˈħalfa],意为“芦苇谷”)是苏丹北部州的一个城市,位于尼罗河右岸,靠近埃及边境。它是从喀土穆通往该地的铁路线的终点站,也是货物从铁路转移到沿湖下行渡轮的地方。瓦迪哈勒法是苏丹的交通枢纽,海拔高度为187米。截至2007年,该城市的人口为15,725人。这座城市位于众多古代努比亚遗迹之中,由于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导致洪水泛滥,这里成为了许多考古团队试图拯救文物的工作焦点。
历史
考古证据表明,自古代以来该地区就有人类定居,中王国时期,河对岸的埃及殖民地布亨一直存在到罗马时期。19世纪,随着瓦迪哈勒法成为尼罗河上从阿斯旺来的蒸汽船的一个港口,现代城镇瓦迪哈勒法建立起来。在1820年的土耳其埃及征服期间,瓦迪哈勒法被用作南下部队的中转站。19世纪下半叶,通讯设施得到发展,1866年连接到埃及的电报线路建成,以及在1873年和1877年尝试建造通往克尔马的铁路的失败尝试。通过蒸汽船连接到埃及网络的苏丹铁路头在瓦迪哈勒法的最终建立,使得该地点超越了之前的商队站点科罗斯科。
1885年,瓦迪哈勒法在马赫迪战争政权下陷入动荡时期。边境经常爆发冲突,1889年,阿卜杜勒-拉赫曼·马赫迪的军队在前往图什基战役的途中进入了该镇。瓦迪哈勒法曾是英国领导的埃及英国军队在1881年至1885年试图击败穆罕默德·马赫迪(即其追随者宣称的马赫迪)的总部。1897年开始沿尼罗河修建的铁路最初是为了支持这一军事建设;它通过阿特巴拉延伸到埃尔奥贝德,甚至更远到苏丹南部和西部。
1911年至1931年间,瓦迪哈勒法设有一个河流监测站,用于监测与阿斯旺水库相关的变化,但从1931年到1962年,监测站被迁移到镇北47公里处的卡金纳提。20世纪期间,镇上建有一家铁路酒店,二战期间,瓦迪哈勒法是盟军在非洲的通讯站。到1956年,该镇人口增长到11,000人。1959年11月8日,签署了苏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尼罗河水协议,该地区成为了广泛争论的焦点,因为根据协议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淹没该地区的决定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约52,000人,他们需要在1960年至1964年的四年期间重新安置。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努比亚人,他们在1960年10月23日至24日在瓦迪哈勒法举行示威,反对重新安置,10月26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也发生了示威,警察不得不使用催泪瓦斯驱散人群。政府迅速镇压了骚动,宣布瓦迪哈勒法进入戒严状态,并切断了与国家其他地区的通讯。喀土穆的抗议活动,主要是学生,导致开罗大学喀土穆校区暂时关闭,约50人被逮捕。老城在1964年阿斯旺高坝建成后被完全摧毁。大部分城镇被迁移,到1965年,新哈勒法的人口仅为3,200人。在1970年代,该地区受到考古学家的密切关注,他们努力保护古代努比亚纪念碑。
瓦迪哈勒法在迈克尔·帕林主持的八部分电视纪录片系列《从极点到极点》的第四部分《流沙》中有特色描绘,该系列由英国广播公司在1992年发布。
2005年,计划在瓦迪哈勒法建立一个博物馆和互动努比亚村,但到2014年什么也没有做成。
经济
瓦迪哈勒法的经济以牲畜、棉花、水果、海枣和谷物等贸易为主。此外,该城市还拥有铁路工场和金属加工、制革等小型工业。纳赛尔湖(水库)兴建后,部分城址遭淹没,已在旧港南数公里处建设新港。河西有瓦迪哈勒法古城,曾经的寺院建筑辉煌,但现在已废弃。
铁路
2012年,苏丹埃及达成协议,计划完成阿斯旺和瓦迪哈勒法之间的标准轨距铁路连接。然而,由于2023年苏丹的内乱,进展受阻。
气候
瓦迪哈勒法拥有典型的努比亚沙漠的炎热沙漠气候(柯本气候分类BWh)。瓦迪哈勒法每年接收的平均日照量最高,极值达到4,300小时,相当于97-98%的可能日照。此外,该镇每年平均降雨量为0.5毫米或0.020英寸。许多年通常都不会有雨落在地面上。
瓦迪哈勒法经历漫长炎热的夏季和短暂温暖的冬季。年平均气温约为27°C或80.6°F。从5月到9月,平均最高气温超过40°C或104°F。年平均潜在蒸发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总计高达5,930毫米或230英寸。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
经济
铁路
气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