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晚报记者来到了颍上县
西三十铺镇仁和村,当问起村子的历史时,村民把记者带到了吴焕英老人家中,“村里的事他最清楚”。吴焕英已经80多岁,身体健朗精神铄。老人原为乡镇卫生院院长,退休后回到仁和村居住,平日里喜欢写毛笔字,屋内挂满了他的字画。
“村子的名字源于一个寨子。”老人说,根据土质的情况,此地本叫黑土庄,在1933年,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抵御盗匪侵犯,村民吴守莫带领周围群众建了一个寨子,“寨子建成后,不知道该叫什么,有人说叫‘御水寨’,有人说叫‘和平寨’,思考了三天后,最终决定叫‘人和寨’。”老人说,寨子很雄伟,寨门有9米多高,上面写着“人和寨”三个大字。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寨子可以守护一片安宁的家园。人和寨有自己的武装组织,武器是
红缨枪,后来有了几支
汉阳兵工厂,再后来购买了13支捷克式长枪。“枪买回来以后,就开始试枪,往天上打三枪,很威风。”
由于人和寨兵强马壮,土匪也要让三分。“当时有两股土匪在周边活动,但是都没有敢直接进攻寨子,这个寨子一直守护这附近百姓的平安。”后来,盗匪被灭,人们过上安宁的日子,寨子也逐渐失去作用,最终被拆除。
吴焕英带着记者来到曾经的人和寨遗址,南边半面沟塘依旧,还剩几栋民房,寨子的围墙已荡然无存。据说当年方圆20多里地的群众都参与了寨子的建造,其中最气派的建筑要数寨子中间的龙庭。“这几块砖头应该就是当年龙庭的砖头。”吴焕英说,龙庭是地方安保人员在此聚会的地方,如果遇到事情就吹牛角,然后人员就聚集到这里。
在已经面目全非的寨子的东南,有一眼用水泥封着的老井,算是寨子仅存的遗迹。“本来有两眼井,这里一眼,西边有一眼,这两眼井是人和寨的
龙眼,寨门是龙头,还有两条斜路,是龙须。”吴焕英说,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仁和村有“兴学育才服务桑梓”的古训,村子从
清代开始一直不停地办学。解放后这里更是兴学不断。“解放后人和寨后面的18间瓦房还有庭院改成了学校,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