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第一犁
1985年张玉礼等雕刻的雕塑
《军垦第一犁》,是一座雕塑,位于新疆石河子市中心游憩广场内。《军垦第一犁》被视为石河子的标记。群雕“军垦第一犁”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张玉礼杨美应所作,为锻铜。长7米,高2.7米,基座为灰色大理石贴面,其长9米,高1.4米,该雕群于1985年9月下旬落成。
“屯垦戍边是中原地区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以后历代沿袭。”古屯垦传说故事,是古代屯戍西域的将士与各族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和抵御外敌侵略斗争中传述至今的英雄传说故事和精神文化遗产
《军垦第一犁》不仅是一座雕塑,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的象征和传承。是石河子市的标记之一。它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王震将军的领导下,进入天山北麓的玛纳斯县河畔,在戈壁荒原上拉动第一犁,开垦出第一块处女地,从而建立了“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市。
创作背景
在新疆石河子市中心游憩广场内,有一座“军垦第一犁”雕群。20世纪50年代初期,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天山南北、铸剑为犁,屯垦戍边。创业初期,军垦战士们以敢叫日月挽新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人拉犁开垦荒原, 谱写了万古戈壁荒原变绿洲良田的不朽的壮丽篇章。为使后人不忘这段历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特立“军垦第一犁”雕群。
《军垦第一犁》这一作品的创作,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的张一弓首先以素描的形式表达了对军垦战士们开拓奋进精神的赞美。这幅作品后来被制作成木刻,并在同年的北京农垦系统美术展览中获奖。这表明了艺术家们对于军垦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对其精神价值的认可。
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改编自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第一野战军第二军步兵第五师,随王震将军“凯歌进新疆”,带着“南泥湾”的屯垦经验,奔赴苍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市,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开始在这里开垦建城。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进驻天山北麓的玛纳斯县河畔,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仗剑扶犁,建设“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1950年3月,驻疆解放军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在野兽横行的雪山深谷,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铺路,盖房建场。当年,全军开荒6.41方公顷,播种5.57万公顷,创办军垦农场13个。
1950年4月,袁国祥拍摄《军垦第一犁》照片,成为屯垦戍边史经典。
作为新中国建设“新的新疆”一项战略创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54年组建。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始自2000多年前的西汉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创造性转化历史遗产,党中央以兵团这一重大制度创新,确保“南泥湾”的屯垦奇迹,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在千里边境线延续。
为使后人不忘这段历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特立“军垦第一犁”雕群,该雕群于1985年9月下旬落成,原名\u003c\u003c先辈 \u003e\u003e,后与“王震将军雕像”、“边塞新乐章”群雕成为我国大西北军垦红色旅游的一张知名名片。
艺术特色
三个垦荒的战士像卖力的耕牛一样奋力拉犁,深陷的双脚、勾起的脚趾和猛烈起伏的筋肉,无不表现出战士们火热的战斗状态。伫立在铜像前,历史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兵团开垦荒地、大行生产的激情岁月。
石雕由红色大理石凿成,三个军垦战士肩并肩拉着一张犁,另一个战士在后俯身扶犁。他们那紧张隆起的肌肉,显示出刚毅不屈的性格,他们那几乎着地的身躯进发出拼搏向前、无坚不摧的力量。
军垦第一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象征意义上。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军垦第一犁不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事业的起点,也是兵团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兵团人从无到有,通过辛勤劳动开垦荒地,最终实现绿洲化的伟大成就。
寓意
竖立在游憩广场中央的“军垦第一犁”雕塑,诉说着当年军垦战士用人力拉犁开荒的艰辛。它向世人展示了这座靠精神信仰支撑的城市,如何在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建造了一片绿洲,并履行着新时期中央赋予兵团新的使命。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市,在此屯垦戍边,拉动了“军垦第一犁” ,才开始创建这座新型的城市。短暂的历史所记载的,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由此所张扬的,则是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环境优美的绿洲,这其中有多少代人为此不懈奋斗,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历史沿革
艺术特色
寓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