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耸立在
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与
六和塔遥遥相望。它建于
五代十国吴越末期,塔旁原有白塔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写有《过余杭白塔寺》诗:“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白塔用白石建造,仿木构
楼阁式塔的形式雕刻。外观八面九层,逐层收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挺拔秀丽。最下面为基座,刻出山峰与海浪,象征“九山八海”,其上立须弥座。束腰上刻佛经。再上分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
白塔是现存
五代十国吴越末期仿木构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它不仅在建筑上有重要文物价值,而且还起到了研究
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坐标作用。白塔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的建造年代并无确切文字记载,按专家的说法,是在吴越王
钱俶时期。这依据,是1049年主政
杭州市的
范仲淹写下的《过余杭白塔寺》:“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山欲无际,古舟曾未归。”从白塔的形制判断,也应该是吴越后期的建筑。
白塔的另一处文字,却是出自一个无名氏。
南宋时期,上八府的士民,顺了
钱塘江来,在白塔的口子上岸进入杭州。一条由西往东的河,从白塔始,流经当年宋城墙,过水城门进城,北出运河。如今,这千年的水流依然,名叫中河。当年,白塔边的埠岸整日人流不息,南来谋生的、赶考的、求官的、进香的摩肩接踵,买卖的、接客的、行医的、耍戏的市声沸鼎。商人看到了生计,卖起了
杭州市“
地经”(导游图);读书人看出了偏安,想起了北地的沦陷,就有人留下遒劲黑字:
有香客正诵读塔基上的经文或者诸如“白塔桥边卖地经”之类的
涂鸦。塔西面的白塔寺仍在,粉墙重檐。白塔的地势高于寺园。
白塔的建造没有确切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田汝成在《
西湖游览志》中说白塔是
元初杨琏真伽所造,杨挖了
南宋的皇坟,将尸骨堆放在此,造了白塔镇压(“裒诸帝后遗骼,建白塔于临安故宫”)。清时名士朱彝尊的《曝书亭记》也这么说,因为造塔的白石用的是“
赵构的御书石经”,当时的地方官
申屠致远曾极力劝阻过杨琏真伽。民国初期的《新西湖志》也持此说:杨琏真伽造白塔“以镇王气”,“高二十丈,垩饰如雪,亦名白塔。其形如瓶,俗呼‘一瓶’。”“垩”是白石灰,也就是说,这个类似北京北海的大肚瓶子状的白塔,外面涂饰的是白石灰。不过,该书说此塔的位置在“
凤凰山隔岭回峰的尽处”。“回峰”就是
馒头山,在南宋皇宫的范围。这座白塔,在“
至正末(1368年)为
张士诚毁去”。这么看来,此白塔,非彼白塔。
看民国初期的
杭州市地图,白塔,依然是在
钱塘江边中河口岸的西面,南面称龙山河。1316年(
元延三年),龙山河疏浚,龙山闸修建,因
南宋大内而禁航近150年后的
中河,重新通航。从白塔渡口入杭,需翻坝“闸口”。这也是钱塘江进入
京杭大运河的唯一通道,可想昔日的人气和紧要。河上的桥,也是风景,从北往南,数到白塔,老杭州人也有一首顺口溜:“梅云西登仙,盐油丰回荐,柴府铁三新,望通黑稽仓,六部炭南梁,朱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塔边原有白塔寺、白塔桥,白塔桥是进入皇城的必经之路,所以有人在这里卖地经(导游图)。当时流传一首脍炙人口的讽刺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
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使塔名广播全国。
这其中的每一个字,就是一座桥名,依次三十三座:
梅登高桥、青云桥、西桥、登云桥、仙林寺桥、
盐桥、油局桥、丰乐桥、回回新桥、荐桥、柴垛桥、府桥、铁佛寺桥、三圣桥、新宫桥、望仙桥、通江桥、黑桥头、稽接骨桥、仓桥、六部桥、部院仓桥、炭桥、南星桥、梁家桥、朱家桥、美政桥、洋泮桥、海月桥、化仙桥、水澄桥、小桥。最后的“
大通江”是什么?从老
杭州市的地图看,“大通”也是一座桥,这就是白塔桥;“江”即
钱塘江。
杭谚:“走过三江六码头,难过杭州小桥头。”老杭州的小桥头有两处,一处就是大通桥到小桥一带。直到清末民初,这一带仍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坑蒙拐骗全都有了。走南闯北的上八府人过此,除却江湖好汉,没有不提心吊胆的。
杭州白塔建于
五代十国。仿木结构,用白石雕砌而成,8面9层,每层有腰檐和平座(回廊),顶置铁塔刹,轮廓挺秀。塔身四周遍刻经文,门两侧
浮雕佛像、菩萨像,线条纤柔,形象逼真。塔基占地约400平方米,下为磐石,上为须弥座。
磐石市八边形,每边侧面都雕刻山峰,平面雕刻海浪,象征“九山八海”。座身各面都刻满经文,座上置塔身。塔身实心,每段由两块白色巨石分段雕凿砌合成整体,为正八角形,高16米。外形酷似木楼阁塔,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南宋时,白塔邻近
故宫,可以望见凤凰山下金碧辉煌的宫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