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1957年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周其林从
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考取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在
华东理工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巴塞尔市大学和美国Trinity大学从事
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国后进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特聘教授,并转入
南开大学工作;2004年至2013年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以及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得首届
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2013年担任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18年获得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9年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周其林主要研究不对称
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
配体和手性
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药物合成。
人物经历
1957年2月,周其林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
无为市。
1974年,17岁的周其林从南京一所中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务农。
1982年7月,毕业于
兰州大学化学系,并考取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并先后获得硕士(1985年)、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
1987年至1990年,在
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从事
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至1992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2年至1994年,在
巴塞尔市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至1996年,在美国Trinity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回国后进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8月,被教育部聘为特聘教授,并转入
南开大学工作。
2004年至2013年,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至2013年,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9月8日,获得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20年1月10日,获2019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20年5月,入选
天津市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
他始终秉承寓教育于科研、寓教育于日常的育人理念,教书育人取得累累硕果。他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优秀博士和硕士70余名,其中多人入选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他突出科研育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每年输送数十名本科生到国际顶尖实验室学习。
主要成果
科研成就
周其林的研究涉及手性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催化剂合成、相应的各种
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和应用这些手性催化剂合成手性药物分子等。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
螺环配体,并以该类配体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螺环
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
氢化、碳-碳键和碳-杂
原子键形成等一系列不对称合成反应中都表现出优秀的催化活性和对应选择性。研究成果已经在手性药物等合成中获得应用。
截至2018年9月,周其林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 ,发明专利13项。
截至2012年5月,周其林承担和完成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
人才培养
周其林认为在大学,同学们要培养独立精神和科学精神。要学会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盲信,不人云亦云;要以科学态度看待评价问题,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说假话。
周其林到
南开大学后就承担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有机立体化学》《当代化学前沿》等课程的任务。为了让学生们开拓学习思路,课堂上的周其林除了把知识尽量讲的通俗易懂外,还增加了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截至2018年7月,周其林已经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他们大多在中国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任职,其中2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周其林是一位“规则意识”很强的导师。
周其林不忘自己的“初心”,一直做一个踏实严谨的人。
周其林为人非常谦和,没有架子,但又严格自律,具有长者风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简单、随和。
周其林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
配体和
催化剂,将手性合成的效率和选择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合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1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周其林——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第一目标 。
人物影响
2018年,周其林把获得第六届
中国化学会贡献奖的2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全国优秀化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