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虫是一种很小很脆弱、有点像苍蝇的小昆虫。它们的身体比较柔软,有一双大大的复眼,还有一对薄薄的翅膀。静止时,这对翅膀合在背上,像一座屋的屋脊。啮虫喜欢生活在树干或枯木上,也有的生活在室内或动物巢穴中。它们平时就喜欢啃书籍、谷物、动植物标本等,所以我们常常会在树皮或落叶层中见到正活泼爬行的啮虫。如果不小心被啮虫咬到,皮肤上会出现轻微的红肿,很痒。
基本介绍
啮虫俗称书虱。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丝状触角长,无尾须。植食。不完全变态。
啮虫身体柔软,成虫约5毫米长。触角细长,和身体差不多等长。咀嚼口器,上腭延长,凿状。以真菌、谷类、花粉和有机碎屑为食。
啮虫属于渐
变态,多数种类生活在树干或枯木上,也有的生活在室内或动物巢穴中。少数种类
捕食介壳虫及
蚜虫等。
和其他昆虫不同,虽然它们大多数种类是卵生的,但有些会直接产下
美国白灯蛾。一些种类会把卵产在落叶中,然后用
丝腺将卵包好;另一些则把卵产在干草堆、树皮和鸟窝里。
啮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幼虫通常和成虫区别不大。有些种类是害虫,对农作物和其他人类的用品如木制家具等造成一定威胁。
体形微小,1-10mm。柔弱,具长翅,也有短翅、小翅或无翅种类。头大,活动灵活,
后唇基发达。翅膜质透明,有臀褶、翅痣,多呈屋脊状置于体背。以
热带、
亚热带、
温带林区为多,也有生活于室内种类。植食性、菌食性,或危害储藏物品。
啮虫目
昆虫纲的目。体小而脆弱,头大,咀嚼口器,触角呈长丝状。普通种类无翅;有翅种类
前翅大于后翅,休息时叠翅呈屋脊状。室内种类以淀粉质或动物碎片为食,为藏书室和动物标本陈列室的害虫。约有800-875种。我国常见
裸啮虫的有
书虱(Liposcelis divinatorius)
窃虫(Atropos pulsatorium)及裸啮虫(Psyllsocus ramburii)等。
本目昆虫通称啮虫、书虱、简称啮。世界已知约1000种,分为2
亚目13科。我国已知8科20余种。
青海省仅记载1科1属1种。
识别特征
体长1-10mm,多数不超过6mm;头部有Y形头壳缝,触角丝状,12-50节,有些有次生环节,复眼凸出,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
后唇基突出,
下颚须4节,下唇须退化,1或2节;前胸小,细缩如颈;有翅或无翅,脉序简单,横脉少,Ra和M,M和Cu1常常合并一段或以横脉相连或以一点相接;跗节2或3节;无尾须,雌雄外生殖器均小而显著。渐
变态。
生活习性
啮虫主要以
地衣、
青苔或其他植物为食,少数种类
捕食介壳虫和
蚜虫。啮虫为卵生,一次产卵20-120粒,单产或聚产于叶上或树皮上,部分啮齿具胎生能力,有些种类能营孤雌生殖。啮虫大部分种类属于散居生活,有的种类具群居习性,爬行活泼,不善飞翔。
啮虫中有不少种类过的是独居生活,但也有一些是群居的,比如树皮虱,它们常常在大树的
树干上织出一层丝网,保护大家庭不受伤害。啮虫虽然长得很小,但也和鸟儿一样会为孩子筑巢。它们的身体里有纺丝腺,能吐丝并织成薄膜,它们的孩子就可以栖息在这层松软的薄膜里。
分布范围
啮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生活于树皮、篱笆、石块、植物枯叶间及鸟巢、仓库等处,在潮湿阴暗或
青苔、
地衣丛生的地方也常见。
生态环境
啮虫是靠微生物(菌类、
藻类、地衣等)、谷类、花粉、死的昆虫和植物环境上的细菌膜等为食。有时会对收藏品和食物造成危害。卵通常好几个在一起。
美国白灯蛾发育要经历6龄。有些种类群居于一个丝网上(其唇腺分泌物制作而成);也有些生活在洞穴里或各种隐蔽处,如
白蚁洞和地洞里。翅膀多态,交配行为特别明显(
雄性追求
雌性)。
繁殖
有些种类是孤雌生殖,这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群落的虫数;也有些种类是胎生。
经济意义
为害各种储粮、古书、动植物标本,喜食淀粉和胶质的储藏物品,如书籍、纸张等。对完整粮粒较少为害,在粮食碎屑及粉末中发生较多。在粮堆中大量发生时会致使粮食发热结露。
啮虫主要危害粮食碎屑及其加工制成品,并危害动植物标本、
干果、书籍、纸张等;还喜食淀粉和胶质食物,对完整谷粒较少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