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位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此处曾是郑成功训练军队的重要场所,培养了一支名为“铁人军”的队伍,这支队伍后来成为了收复台湾的关键力量。解放后,在厦门大学同安楼后面的八角亭花园中发现了“练胆”石刻,现收藏于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先生选择此地创建厦门大学,旨在继承先人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演武亭遗址是郑军演武场上的一个重要建筑,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附近。
历史沿革
演武亭遗址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演武亭所在的演武场,是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练兵演武之处。1655年,郑成功在演武场上修建了楼台式的演武亭,用于阅兵和训练。然而,随着清军攻入厦门,郑成功之子郑经在撤离台湾前下令烧毁了演武亭。尽管建筑物现已不存,但遗址在1961年被宣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时期民族英雄,原名森,别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他是福建南安市石井镇人,父亲是郑芝龙,母亲是田川氏。他的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他曾就读于南安县学,后进入南京国子监太学,师从名儒钱谦益。明朝末期,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清朝定都北京。郑成功回到福建后,参与了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的登基仪式,被授予“忠孝伯”的称号,因此被称为“国姓爷”。1646年,郑成功在南安县学(丰州)烧毁儒家服装,投身军旅,开始了他的抗清生涯。1650年,他通过计谋夺取了厦门,建立了稳定的抗清根据地。1659年,郑成功发动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北伐,一度逼近南京城下,但由于战术失误,最终未能取得胜利,被迫撤回金门和厦门。1661年,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同年4月21日,他率领25000名士兵和350多艘船只从金门出发,经过澎湖短暂停靠后,于4月30日在台南鹿耳门登陆,迅速占领了赤嵌城,并包围了荷兰人的首府热兰遮城。经过九个月的围困,荷兰总督揆一最终投降,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
[1]
地理位置
演武场范围南临厦门港,北至南普陀,东北和西南各有城墙,分别被称为镇南关和镇北关。演武亭位于厦门大学内部。据《从征实录》记载,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三月,由于郑成功频繁外出监督训练,为了方便,他命令工官冯澄世在演武场上建造了一个楼台式的演武亭,供自己居住和观察部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清军攻入厦门时,郑经在撤退台湾前下令焚烧了演武亭。1954年,在厦门大学群贤楼前发掘出了“练胆”石刻,这块石刻高0.48米,宽1.02米,上面的文字为楷书。研究认为这是演武亭的一部分构件,“练胆”这个词可能是郑成功训练士兵的一个关键概念。此外,《海上见闻录》提到,郑成功使用《五梅花操法》训练了他的著名铁人军。这些士兵能够举起重达五百斤的石头狮子,因此被选入左右武卫亲军,配备云南弓箭,穿戴铁制头盔、护臂和裙子,用锁链固定,无法脱卸,因而被称为“铁人”。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郑成功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