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邕江大桥
广西南宁市的桥梁
南宁江大桥,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一座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桥。该桥是中国第一座采用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和建造的桥梁。该桥是一座全长394.6米的大桥,其中两端采用45米单悬臂梁设计,中间部分由5个孔洞组成,每个孔洞长55米。桥梁结构采用了23米中挂梁的双悬臂设计,桥墩为双柱式。该桥于1964年7月建成通车,是连接江北与江南的一座重要过江通道。
邕江大桥是一座位于南宁市的重要桥梁,其建设始于1960年1月。然而,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并中止了对该项目的援助,导致大桥不得不被停建。经过一年的搁置后,于1963年重新开始施工。面对薄弱的技术力量和原始的工程机械,中国人民克服了诸多困难,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大桥的建设,使其能够通车。这一建设的完成标志着南宁邕江两岸舟摆渡历史的终结,为当地交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5年8月,邕江大桥进行了荷载试验,以评估其结构的承载能力。由于时间限制,本次试验仅对邕江大桥的两个受力单元,即两个桥拱进行了抽样检测。作为邕江大桥运行40多年后首次进行全面评估的一部分,荷载试验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9月,邕江大桥在封闭施工150天后恢复通车。
邕江大桥位于南宁市,是一座重要的过江大桥,连接了市区的江北和江南地区。该桥位于城市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南宁市内最便捷、快速的交通通道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邕江大桥每天都承载着大量的人流和车辆,为南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南宁邕江大桥是中国一座重要的桥梁,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箱梁结构。这一设计突破了过去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多采用多片T形梁的传统,使得该桥不再局限于落后的设计方式。同时,这一设计也赶上了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箱形梁断面的先进趋势。
建设背景
邕江大桥是苏联援建项目,1960年1月开工不久,中苏关系交恶。苏联撤走专家并中止援助,大桥不得已停建。搁置一年后,于1963年复工,中国人民以薄弱的技术力量、原始的工程机械,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实现竣工通车,结束了千百年来邕江两岸舟楫摆渡的历史。
历史沿革
1960年1月6日,邕江大桥开工建设,南岸滩地上第6号墩沉井基础开挖。1961年11月,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又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困难,大桥停建。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大桥在1963年3月复工。1964年7月15日,大桥开放通车;9月28日,大桥落成典礼举行。
南宁邕江大桥于1964年竣工通车,全桥长394.6米,桥体两端跨径为45米的单悬臂梁,中间5孔跨度各长55米,采用23米中间挂梁的双悬壁桥,桥墩则为双柱式。
2005年8月,邕江大桥开始荷灾试验。由于时间关系,此次荷载试验仅抽检了邕江大桥的两个受力单元,即两个桥拱。作为邕江大桥在运行40多年后首次全面“体检”,荷载试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9月,邕江大桥在封闭施工150天后恢复通车。之前由于多年来满负荷使用,桥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此次全面“体检”涵盖十几个项目,包括采用超声波仪、显微镜等先进仪器综合分析桥体、混凝土内的钢筋是否有锈蚀及锈蚀程度等。
建设地点
南宁邕江大桥,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参数
建筑结构
南宁邕江大桥由主桥、引桥等组成。是公路和城市混合桥梁,又以城市建设为主,服务于城市交通车流。
设计参数
建设成果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学者乌曼斯基的闭口薄壁杆件理论传入中国,南宁邕江大桥为中国最早采用薄壁箱梁理论设计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该桥为双悬臂梁桥,深水区采用薄壁浮运沉井基础,浅水区则用筑岛沉井。
大桥施工最困难的阶段是在2、3号墩深水沉井基础施工时,水深达12米以上。深水区采用了沉井浮运方案,在滩地轻轨托盘上,予制钢筋混凝土薄壁沉井,然后下滑—浮运—定位—接高—吸泥或爆破下沉,下到了入土18米的设计高程;桥面箱梁在浅水区采用满堂式竹木支架,深水区搭万能钢支架,依上下游分片、分段就地灌注混凝土,确保施工质量。
特色与价值
邕江大桥处于城市交通枢纽位置,是连接南宁市江北与江南区最为方便、快捷的过江大桥,每天人流、车辆量巨大,对南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南宁邕江大桥开辟了中国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梁的道,改变了过去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大多采用多片T形梁的落后局面,也赶上了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箱形梁断面的前进步伐。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历史沿革
建设地点
设计参数
建筑结构
设计参数
建设成果
特色与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