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装配实验室
微观装配实验室
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运动,旨在创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制造环境。Fab Lab作为一个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允许用户通过提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来实现他们想象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
发展背景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社会,并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嬗变。科技创新不再是少数被称为科学家的人群的专利,每个人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生活、工作在社会中的用户真正拥有最终的发言权。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面临挑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Fab Lab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创新模式。知识社会下的创新2.0模式应对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社会来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对以用户参与为中心的创新2.0模式进行探索。中国正通过体验、试验、检验这“三验”机制的建设,探索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应用创新园区(AIP)模式,完善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中应用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创新双螺旋”驱动。欧盟各国则斥巨资建设Living Lab让用户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参与共同创新,并将欧洲Living Lab网络的建设作为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条件下重塑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起的Fab Lab则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2006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对MIT研究人员围绕Fab Lab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努力和尝试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讨论。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相关构想和实践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丰富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手段,构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构建模式与运行环境
构建模式
Fab Lab是一个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用户通过Fab Lab提供的硬件设施以及材料,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MIT的研究人员开发的程序等电子工具来实现他们想象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目前组建一个Fab Lab大约需要 2.5 ~ 5 万美元的硬件设施和 0.5 ~ 1 万美元的维护/材料支出费用。而每个Fab Lab的开发过程、创新成果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在整个Fab Lab网络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会议)进行共享。
技术运行环境
Fab Lab所提供的技术环境涵盖开发的全流程:从设计、制造,到测试、调试、监控和分析,再到文档整理。尽管有一个基本的工具集作为基础,但根据特定需求充分利用特定环境下的资源和工具同样重要。因此,Fab Lab也为用户提供了制造自己所需工具的能力,用户可以在Fab Lab的技术环境里自行创造实验过程中所需的特定用途工具。目前核心的开发设备包括以下几部分: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切割器——将二维部件压接装配成为三维结构;标记切割器——生产印刷口罩,灵活电路及天线;精密(微米分辨率)铣床——生产三维模具和表面贴装电路板;更大的(4’*8’)的数控铣床——制造适合家居(和房屋)大小的部件;聚乙烯切割机;可编程控制工具——低成本高速嵌入式处理器(例如Atmel AVR Mega系列和 Tiny系列单片机)
设计
每一个Fab Lab会配置一台或多台personal computer,这些计算机用来整合实验室中的其它工具。CAD/CAM软件、二维或三维的机械设计,电子电路的建模、仿真和数据分析,印刷电路版(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布线设计,针对其它工具的接口设计和编程,以及出于交流和信息检索目的的网络发布和文档整理,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此外,为了向Fab Lab用户群提供封装好的工具,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草根创新小组(GIG)提供了“罗汉塔”系统——旨在实现辅助设计和加快商业电子系统原型构建的可扩展、模块化的计算结构单元。 “罗汉塔”由若干不同的基本功能模块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和一系列加在它上面的功能电路版,涵盖传感、触发、数据存储、通信、多媒体展现等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利用“罗汉塔”设计并开展自己的实验活动,而且也能构建自己的工具,例如低成本的示波器、简版的个人计算机以及机床的控制系统。拥有了构建工具的能力,使得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功能模块扩展系统,而且将能够真正的重建系统,甚至设计更加复杂的全新硬件系统。因此,“罗汉塔”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集中体现Fab Lab研究和实践活动精神的例子:即“利用Fab Lab设备制造出的新的Fab Lab设备”。
制造
个人制造是Fab Lab理念的主旨。强调将Fab Lab的创新重新应用于Fab Lab的集成开发环境中去。现有的Fab Lab在使用部分现成的商业制造工具的同时强调自行开发,不断通过个人创新来扩充Fab Lab的软硬件设备。如,Roland公司的高精度数控铣床、切割机和车床既可由标准的商业软件控制,但同时Fab Lab研究组也开发了自己的应用软件 CAD 和 CAM。定制的软件工具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不仅能够使用户制作绝大多数二维或三维的实物,还将高精度铣床改装成了用于自制印刷电路板(PCB)的工具,极大的缩短了简单单面或双面表面贴装PCB的设计周期,也明显缩短了一项创新从设计、制作到调试的总时间。另一个例子是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通过数控铣床制作“自制精密数控铣床”的研究,这项研究的一旦成功将意味着今后从一台精密数控铣床开始,就可以大量复制自制的精密铣床,从而实现硬件设备的“自我复制”。
调试与测试
为了调试和检验PCB的设计,Fab Lab配置了一些基本的电子设备,包括示波器、电压表、信号发生器及可编程微控制器开发工具。Fab Lab也为“罗汉塔”系统元件来代替这些特殊工具提供了可能。Fab Lab的设备使用的关键是灵活性。麻省理工学院物理与媒体组研究人员Esa Masood开发了一种廉价的射频分析器。在小批量生产的条件下,其成本也只有1250美元(大批量生产还可降低100美元的成本)。射频分析器可测量10Hz到300MHz的阻抗,通过测量介电常数而获知物质特性。这一技术正在探索中的应用包括牛奶脂肪含量的分析和邮政信件包含物的分析。另一位研究人员Kenneth Cheung在Fab Lab中设计并测试了抛物天线。在设计过程中,利用Fab Lab软件CAD/CAM对天线抛物面的数学描述和对机器的精确控制,最终能够设计出从几厘米直径到几米直径的木质支架抛物天线,且设计制作周期极短,充分发挥了个人制造“灵活快速”的特点。此外,物理与媒体组的其他相关研究也借用了Fab Lab的设备来进行创新。如Internet 0项目的研究在初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Fab Lab快速制作印刷电路板的特点,使得研究的调试和测试工作变得快速而方便。
共享模式
Fab Lab开发的全过程需要以技术文档记录以方便知识与创新的激荡、传播和分享。思考圈(Thinking Circle)的理念也使文档整理更加方便。在MIT的Fab Lab中心,有专门的Fab服务器用于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开源的版本控制软件 Git 也被引进Fab Lab体系,用来控制庞大开发项目的文档、代码同步。Fab Lab的用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照相机将创新设计在思考圈子传播,并得到他人的建议和评价。Fab Lab之间往往通过频繁的视频会议互相联系、共享,通过核心能力的共享使得使用者和项目也成为共享的资源。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地Fab Lab人员互动交流的配套的Fab Academy(制造学会)也正在快速的建设当中,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个Fab Lab圈子的发展。
实践案例
于2002年夏天成立的哥斯达黎加技术研究所(TEC)是第一个国际Fab Lab,并将网络自主学习(LIN)的理念引入了哥斯达黎加。发展中国家通常实践着别的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目标而设计的技术。LIN的建立将改变这种现状,它将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基金会、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增强针对自身需求发展技术的能力。Mikhak教授与哥斯达黎加的大学合作紧密,致力于在技术设计方面帮助当地发展新课程、研究计划、技术构架和实施策略。LIN的核心团队把关注点放在了与哥斯达黎加当地低收入农村相关的项目上。参与Fab Lab的学生利用“罗汉塔”技术构建了自己的无线环境监测模块并应用于农业种植,也发明了用于皮肤病检查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同时,LIN也使当地的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从而切实提高了学校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水平,同学们甚至自己开发了浮力教学实验。越来越多的崭新应用不断涌现。
在印度,Vigyan Ashram的Fab Lab发映了这一理念带来的技术变迁和社会变迁。Vigyan Ashram是在印度Pabal村旁设立的一个小型教育基地,它也是第二个国际Fab Lab。这个基地关注实践技能的教学,旨在满足传统印度教育体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课余实现自己的梦想。由于Vigyan Ashram地处农村,控制成本、方便的制作PCB对于Fab Lab的正常运作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一个创新应用是可以进行精确时间计算的柴油机引擎。所有Vigyan Ashram的柴油机及后备电源系统均调速不规则,而村民又买不起昂贵的商用柴油机计时器。他们使用“罗汉塔”系统进行自己的计时器的原型建设,并使用Fab Lab的机床来实现。相对于他们负担不起的昂贵的外部资源来说,他们更希望能使用自己制造的柴油机引擎。此外还有诸如用于更替旧打印机的齿轮的设计、牛奶成分检测计和人体血液监测仪等等有趣的发明。这即是Fab Lab的用武之地。Fab Lab 模型的基层解决方案即为根据本地的发展水平和期望的数量进行准时的设计和生产,而这些工具正用于解决本地棘手问题。
Fab Lab同样倡导用户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展开从构思、设计、研发到制作和测试的全流程创新活动。Fab Lab模式在挪威不同自然条件下催生的若干无线通讯应用则是很好的例证。无线通讯技术在山区被牧民们发展为“绵羊通讯”装置,通过这种无线电装置不仅能够使牧人能够管辖超过视野范围的羊群,也能够周期性系统性地追踪到任意一只羊从出生到出售的全过程。原理相近的技术对于海边的渔民则成为事用的“出海船只定位系统”。Fab Lab因地制宜的创新活动无疑能够带来潜在的巨大商机。
西班牙作为新近加入的Fab Lab成员,在巴塞罗那的Fab Lab正探寻着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即在Fab Lab中开设教育项目,使Fab Lab学员在尽情发挥想像力设计、制造的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愉悦。同时通过授予学位提高学员的社会竞争力。这是Fab Lab一直强调的其“社会外延”的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由于Fab Lab还着眼于通过创新带来经济机遇,在Fab Lab中产生的发明都具有被商业化的潜力。Fab 基金投资机构通过多种金融手法:从网上广告Fab Lab发明,到小额信贷(microfinance),到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再到两者的结合体,也就是称之为micro-VC的方法。Fab基金正在开展为企业培育Fab Lab实验室提供进入全球资本及市场的途径。
启示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20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更是使推动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而什么将成为人类实现创新的下一个支点?Fab Lab的理论与实践围绕个人制造和草根创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值得期待的图景。个人制造将为更广泛的群体自由的施展其创新理念提供重要的基础平台;草根创新则将使创新活动褪去过往象牙塔赋予的神秘光环,更紧密的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者的交汇恰恰是创新2.0最核心的思想实质。创新2.0是用户创新,是面向需求的应用创新,是创新模式的创新,与此相关的探索和思考已逐渐升温。而Fab Lab对创新2.0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从微观领域出发的实践主义发展思路为相关理论和思考提供了宝贵的支点。一方面,Fab Lab选择了技术基础迥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展开实验,却总能将与当地文化、环境、特定需求的融合主旨贯穿始终,通过使用者和开发者角色的统一,打破了创新和应用间的壁垒,使用户创新有了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Fab Lab注重实践,尊重客观条件,致力于探索低成本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教育普及手段,使用户创新看上去不再是空中楼阁,具有的很强的可实现性。“罗汉塔”系统或许对于专业的电子设备研发人员早已并不陌生。但当它神奇的出现在印度农村,并切实创造出了能解决当地需求的产品时,它的价值就需要被重新评估可考量了。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与欧洲的Living Lab模式相比,Fab Lab同样希望通过用户的参与来缩短从技术研发到应用需求的链条,但二者各有特点。Living Lab试图根植于发展迅猛、无所不在的移动技术,靠快捷的无线网络缩短创新活动中要素的距离并将创新活动的多方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移动技术既是先进服务的载体,也是用户参与创新活动的途径。而Fab Lab则希望通过推动自下而上的创新彻底改变创新主体来实现应用需求与研发创新的融合。Fab Lab的实践和经验为用户参与创新,成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撑环境,促进了知识与创新的激荡、传播和分享,也将为我国建设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应用创新园区以及构建应用创新体系提供重要借鉴。总之,无论是AIP还是Fab Lab或Living Lab,都是面向用户需求的应用创新模式,在不同的创新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也有望在未来创新2.0的大框架下走向融合和共存。
研究方向
在MIT的Fab Lab实验室,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主管Neil Gershenfeld认为,人类正处于第三次数字革命的前夕,相关的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露出苗头。他已经在其Fab Lab实验室通过研究加入到这场即将到来的革命大潮。在Fab Lab,学生们采用廉价的微观装配材料和电子工具来设计和制造他们的创意产品,工具由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的程序来驱动。遵循类似研发原则的许多实验室分布在全球各地,尤其在欠发达国家有更多这样的研发机构。Gershenfeld曾在他于2005年出版的专著Fab: The Coming Revolution on Your Desktop—From Personal Computers to Personal Fabrication(微观装配:从personal computer到个人装配领域即将发生在桌面上的革命)一书中,向世人展示了微观装配的概念和规则。他最近在接受Computerworld[美]报社记者Gary Anthes采访时,进一步解释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研究目标。
目录
概述
发展背景
构建模式与运行环境
实践案例
启示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