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槿
锦葵科黄槿属植物
黄槿(黑枕黄鹂普通亚种木槿属 tiliaceus Linn.)是锦葵科木槿属的常绿灌木或乔木。它可以生长到4-10米高,胸径可达60厘米。树皮呈灰白色,小枝几乎无毛或微有星状绒毛。叶子呈革质,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约8-15厘米,先端尖锐。花序通常位于顶部或叶腋,常有数朵花组成散生花序,总花梗长4-5厘米,花梗长1-3厘米,基部有一对苞片。果实为卵圆形蒴果,长约2厘米,被绒毛,内含5个木质果室,种子光滑,呈肾形。黄槿分布于中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热带国家,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省福建省等省。它喜欢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稍耐阴、耐寒、耐水湿、耐干旱和贫瘠土壤,只要排水良好,在肥沃湿润的土地上就能茂盛生长。黄槿的树皮纤维可用于制作绳索,嫩枝叶可供食用,木材坚硬致密,耐朽力强,适用于建筑、排船和家具制作。在中国的广州市和广东沿海地区的小城镇也有人栽培黄槿,常用作行道树。
形态特征
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叶子大,心形,叶柄长3-8cm;花;雄蕊多数,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掌状脉,7-9条,下表面密被绒毛状星状毛,心脏形或圆形,长8-14㎝,宽9-19㎝,全缘或不明显齿缘,先端锐尖,叶柄长3-6㎝,嫩时被极细星状毛,逐渐变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花两性,单生,腋生。常数花排列成聚散花序,总花梗长4-5cm;花梗长1-3cm,基部有1对托叶状苞片;小苞片7-10,线状披针形,被绒毛,中部以下连合成杯状;萼长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外具附萼(总苞),附萼5裂;花瓣5枚,披针形,被绒毛;花冠钟形,直径6-7cm,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黄色星状柔毛;雄蕊往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雨果卵圆形,长约2cm,被绒毛,果爿5,木质。种子光滑,肾形。花期6-8月。台湾乡间其叶常作为包裹糕饼之用,故又名糕仔树。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乔木,高4-10米,胸径粗达60厘米;树皮灰白色;小枝无毛或近于无毛,很少被星状绒毛或星状柔毛。叶革质,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8-15厘米,先端突尖,有时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细圆齿,上面绿色,嫩时被极细星状毛,逐渐变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叶脉7或9条;叶柄长3-8厘米;托叶叶状,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12毫米,先端圆,早落,被星状疏柔毛。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数花排列成聚散花序,总花梗长4-5厘米,花梗长1-3厘米,基部有一对托叶状苞片;小苞片7-10,线状披针形,被绒毛,中部以下连合成杯状;萼长1.5-2.5厘米,基部1/3-1/4处合生,萼裂5,披针形,被绒毛;花冠钟形,直径6-7厘米,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厘米,外面密被黄色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3厘米,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蒴果卵圆形,长约2厘米,被绒毛,果爿5,木质;种子光滑,肾形。花期6-8月。
生长习性
黄槿阳生植物,喜阳光。生性强
健,耐旱、耐贫瘠。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佳。
黄槿抗风力强,有防风定沙之功效。耐盐碱能力好,应该性强,适合海边种植。
栽培技术
栽植
黄槿喜生于深厚、湿润、疏松的土壤,以中下坡土层深厚的地方生长较好。栽植株行距2米×3米或2.5米×3米,造林密度89-111株/亩。造林前先做好砍山、炼山、整地、挖穴、施基肥和表土回填等工作,种植穴长×宽×高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穴施钙镁磷肥1千克或沤熟农家肥1.5千克基肥。如混交造林,可采用株间或行间混交,黄槿与其他树种比例为1:1至1:2为宜。裸根苗应在春季造林,营养袋苗在春夏季也可造林。在春季,当气温回升,雨水淋透林地时进行造林;如要夏季造林,须在大雨来临前1-2天或雨后即时种植,或在有条件时将营养袋苗的营养袋浸透水后再行种植。有条件淋水的地方需浇足定根水,春季造林成活率可达95%以上,夏季略低。若作园林绿化种植,宜移植一次,至第3年春,苗高1.5厘米左右、地径2厘米以上可出圃栽植。
抚育
造林后3年内,每年4-5月和9-10月应进行抚育各1次。抚育包括全山砍杂除草,并扩穴松土,穴施沤熟农家肥1.5千克或施复合肥0.15千克,肥料应放至离叶面最外围滴水处左右两侧,以免伤根,影响生长,3-4年即可郁闭成林。
生长繁殖
黄槿常用的繁殖方式是播种繁殖和插繁殖。
播种繁殖
种子处理与播种黄槿种子种皮厚、坚硬,不易吸水,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
理。试验曾分别使用了冷水浸泡、50℃温水浸泡、沸水浸泡、硫酸拌种后清水浸泡等多种方法进行播前处理,前3种方法均未能使黄槿种子发芽,只有用浓硫酸拌种后清水浸泡可促进种子发芽。
方法是:用浓硫酸拌湿种子,15min后清洗干净,并置于清水中浸泡24h,然后捞起沥干水便可用于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可直接点播在装填了基质的营养袋中,每个袋点播2~3粒种子,然后用细土复盖,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后用70%的遮阳网复盖保湿,以便减少淋水次数。幼苗出土并长出真叶后揭开遮阳网。
扦插繁殖
黄槿利用扦插法可快速培育大苗,剪办木质化枝条每20厘米为一段或锯枝干1--2米,扦插于湿润园土,约1--2个月能发根。
【栽培】幼株注意水分补给,春至夏季施肥2--3次。黄槿成株后管理极粗放。每年早春修剪整枝,以控制植株高度。嫩枝扦插,选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成约十公分左右插入培养土中,浇透水盖上遮阳网。
物种简介
黄槿为风车木,高可达4-7公尺。叶子大,心型,有长柄。花黄色,花冠钟型,蒴果。台湾乡间其叶常用作包裹粽饼之用,故又叫糕仔树。
主要价值
使用价值
树皮纤,维供制绳索,嫩枝叶供蔬食;
木材坚硬致密,耐朽力强,适于建筑、排船及家具等用。
观赏价值
观叶、观花。黄槿的花期全年,以夏季最盛。可为行道树及
海岸绿美化植栽。多生于滨海地区,为海岸防沙、防潮、防风之优良树种。民间取其叶制粿,故有「粿叶」之称。
黄槿在广州市广东省沿海地区小城镇也有栽培,多作行道树。
药用价值
本草纲要介绍:
中药材一
【药名】:黄槿
【拼音】:HUANGJIN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槿的叶、根。
【功效】:清热止咳、解毒消肿。
【性味归经】:辛苦寒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
【别名】:棡花(海南)、盐水面夹果、朴仔(台湾)、榄麻(电白)海麻、海罗树、弓背树(广西)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台湾。
【拉丁名】:黄槿HibiscustiliaceusL.
【考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中药材二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HuánɡJǐn
【英文名】BarkorflowerofLindenHibiscus
【别名】棡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槿的叶、树皮或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tiliaceusL.[HibiscustiliaefoliusSalisb.]
采收和储藏:叶、树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开放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性状】性状鉴别叶大多破碎或皱缩,完整叶近圆形或广卵形,叶下面密被星状柔毛,叶脉7-9条;叶柄长3-8cm,质脆,气微,味淡。花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全体被毛;花萼钟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线状披针形花梗长1-3cm,花萼、苞片被绒毛;花冠钟形,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质轻脆。气微,味淡。
【性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
【摘录】《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鲜花或鲜嫩叶1~2两,捣烂取汁冲白糖水服,重者可日服2~3剂。外用鲜嫩叶或鲜树皮捣烂外敷。
摘录
分布范围
黄槿国内分布:台湾、广东省福建省
黄槿国外分布: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
黄槿地理区位:中国大陆广东、菲律宾群岛太平洋群岛马来群岛、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台湾生长于全岛海岸附近。
生境分布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广州市佛山市顺德区、东莞、惠州、汕头市台北市、柳州、桂平、个旧)
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主要城市:海口市、三亚、琼海市高雄市台南市、深圳、湛江市中山市珠海市、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南宁市、钦州北海、茂名市景洪市)
参考资料
黄槿-植物百科.植物智.2024-08-05
黄槿-名称分类.植物智.2024-08-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栽培技术
生长繁殖
播种繁殖
扦插繁殖
物种简介
主要价值
使用价值
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摘录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