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璧山县志》记载,大佛寺始建于
天宝,佛身宽2.3米,高5米,是璧山县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大佛寺也因佛身高大而得名,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老成渝公路108省道途经来凤场镇西约一华里路侧50米的小山上,有一石岩,古人于石岩上摹岩雕刻佛像七尊,居中者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依次左侧为药师佛、
观世音、善意佛;右侧依次为
接引佛、金刚佛、如月光佛,统称“七佛
大日如来”。
解放后在土改运动中,该寺的田产房屋全部收归国有,佛殿两侧住房分给徐、刘两户村民,紧挨大殿右侧一
寇姓村民又新建一住房并部分与该寺共墙,土改中唯一保留了正殿和左侧木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财政以400元的价格卖给所在地的德胜六社用以推棉花发展社队企业以增加集体收入。并在大殿掘挖深坑以安放推花机。大殿右侧又用乱石砌一苕窖以储藏苕种。而住在寺内的两户村民都各自对着大殿前地坝掘一粪池,不时粪池粪便外溢地坝,加之鸡鸭敞放践踏,每到雨季或气候变暖,
苍蝇蚊子乱扑乱飞,臭气熏天,使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名动一时的佛门净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公民信仰宗教自由的政策,邑人何素清等在得到当地干部群众同意后进住寺庙,同时成立民间管理小组,王文孝任组长,何素清任副组长,1994年开始重建大佛寺,1998年赎回部分庙产,同年7月,报请
璧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同时设立大佛寺管理委员会,王文孝任主任,何素清任副主任。何素清2002年因健康原因离开大佛寺。
开放之初,全寺均系土木结构的危房,百废待兴,举步维艰,经过几届管理委员会成员卧薪尝胆的努力,先后给以经济补偿,将三户村民迁出寺外,为后来重建该寺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今该寺旧房已全部拆除并有所扩大,一座崭新的古典式寺庙展现在世人面前。占地三千余平方米,被损毁的佛像已全部修复,并新建了天王殿、地藏殿、念佛堂及各类生活用房三十余间,每逢佛事活动,香烟缭绕,人流如织,好一派繁荣景象。
王文孝由何素清推荐(来凤信用社退休干部),1998年受县委统战部和来凤区公所委派任大佛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国文、王国玉等对各种佛事、法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14年3月因年龄原因不再履职。王文孝又推荐王继平受县委统战部和来凤街道办事处委派任大佛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小龙主持大佛寺的一切法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