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寺
纯池灵峰寺
灵峰寺,又名灵显寺,位于周宁县纯池镇禾溪与桃坑之间的灵显麓,掩映于苍松翠竹之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该寺坐落于纯池镇桃坑村附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9公里,海拨790多米,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纯池灵峰寺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 年),那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时期。在岁月的长河中,灵峰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明弘治十二年(1499 年),许韬山(法号普觉)带领诸族亲八十余口一同出家,他们怀着虔诚的信仰,捐出田产资助寺庙重建舍宅。此举彰显了他们对佛法的敬仰和对灵峰寺的深厚情谊。此后,灵峰寺屡经增建,规模逐渐宏大。六殿庄严雄伟,七堂宁静肃穆,一坊精巧别致,七亭错落有致。不仅如此,还建有庵 8 处,分别是普禅林庵、木场庵、珊瑚庵、小溪庵、溪口庵、山谷庵、溪源庵和阜溪庵。同时,置庄 4 所,包括屏风山、巴目竹、田墘楼和大禹溪。这些庵和庄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灵峰寺的周边设施,为僧众和信徒提供了更多的修行和生活场所。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寿宁县知县张鹤年被灵峰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亲自为寺立匾“丹华胜境”。这一匾额不仅是对灵峰寺的赞美,更是对其在当地文化和宗教地位的肯定。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亦有“丹华胜境,可恃不废”的赞言,进一步提升了灵峰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康熙五十年(1711 年),灵峰寺再次迎来大规模的修葺殿宇和扩建堂阁工程。工匠们精心雕琢,使寺庙更加宏伟壮观,展现出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然而,民国元年(1912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村民事变让灵峰寺遭受了巨大的火灾。大火无情地吞噬了这座古老的寺庙,使其名存实亡。这是灵峰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它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民国 34 至 36 年,人们怀着对灵峰寺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重建了大雄宝殿,并续建法堂、僧舍和斋堂。这些建筑的重建,为灵峰寺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灵峰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陆续建设了海会塔、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客房和山门太子亭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灵峰寺的景观,也为游客和信徒提供了更好的参观和修行环境。
1984 年,灵峰寺经中共宁德地委批准定为首批开放的重点寺庙。这一决定为灵峰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年,建天王殿和钟鼓楼,进一步完善了寺庙的建筑布局。1988 年,灵峰寺拥有水田 8 亩、农地 11 亩、菜地 3 亩、油茶 1 亩,山场面积 3500 亩,其中已造林 2451 亩、孟宗竹 4 亩。寺庙还办起了茶叶、粮食加工厂,设立了服务小卖部。此时,灵峰寺常住 31 人,其中和尚 9 人、尼姑 10 人、男居士 2 人、女居士 10 人。他们共同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寺庙,传承着佛法和文化。
1990 年 7 月 25 日,是灵峰寺建寺 1000 周年庆典。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周宁县摄影协会、周宁县书画协会在灵峰禅寺举办了摄影、书画作品展览,展示了周宁县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艺术。同时,周宁县邮电局举行了周宁县风景戳启用仪式,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了更多的纪念意义。
灵峰寺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今,灵峰寺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朝拜,感受它的庄严与神秘。它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佛法,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建筑结构
灵峰寺殿堂依山而建,建筑错落有致,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面宽三间16.7米,进深四间17米,高12.2米。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寺前建有海会塔,七姐妹亭。灵峰寺是周宁县首批重点开放佛寺之一,游人香客络绎不绝。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峰禅寺”匾额。
寺院现状
1987 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灵峰禅寺” 匾额。1990 年 7 月 25 日,举行建寺 1000 周年庆典。1988 年,灵峰寺有水田 8 亩、农地 11 亩、菜地 3 亩、油茶 1 亩,山场面积 3500 亩,其中已造林 2451 亩、孟宗竹 4 亩,还办有茶叶、粮食加工厂,设服务小卖部,常住 31 人,其中和尚 9 人、尼姑 10 人、男居士 2 人、女居士 10 人。如今,灵峰寺是周宁县首批重点开放佛寺之一,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
灵峰寺简介.今日头条.2024-08-26
灵峰寺简介.今日头条.2024-08-28
周宁县举办“三防”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宁德市周宁县人民政府.2024-09-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结构
寺院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