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营清真寺
北营清真寺
北营清真寺位于苏禄国东王墓大殿外的路西。因地处北营村,且是墓地守护者北营村穆斯林的“麦斯吉德”(阿拉伯语,意为叩拜真主的地方)处,按照中国穆斯林的习惯,被称为“北营清真寺”。
历史沿革
据考证,北营清真寺要比苏禄国东王墓晚建百余年,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北营村和附近穆斯林群众捐资兴建而成的。修此寺院是为了便于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有一个礼拜、感恩真主的地方。
道光三年(1823)大运河决口,德州城北成为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的几个村庄的很多农户,迁到南岸的大堤上形成了东西长10余里的“长庄村”。苏禄国东王的后裔因祖坟所在不忍远离,大水过后,又重新回到北营村,仍居祖坟两侧。
1917年,大运河再次决口。大水过后,东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筑物,荡然无存。
经过这两次特大水灾和历年战乱,苏禄国东王的部分后裔、明朝政府在历城区派遣来的夏、马、陈三姓的回族住户,都携家带口远走他乡,另谋生路去了。
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于雍正十三年(1735)入籍德州,并“题定温、安二姓”。清乾隆,他们参加科考,涌现了不少栋梁之才。如温宪中举后,成为朝廷的正四品大员;民国时期,杨秀清后裔15代孙安树德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1927年任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兼庆阳市平凉市)镇守使、青海剿匪总指挥等职,成为民国时期的高级军官和抗日将领。
安树德任师长期间,出资对东王墓、清真寺等文物进行了修,并新建了《御碑亭》一座,保护了这些历史文物。清真寺窑殿顶上的“祭红瓷瓶”,就是安树德捐献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苏禄国东王墓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后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其做了整修、复原和新建。 1982年,对清真寺进行了维修,重修了仿古式大门和北讲堂等。
规模建制
1982年重修的仿古式寺院大门,迎面是“礼拜堂”大殿。大殿最上方是五个半圆弧形组成的装饰墙,每个半圆弧中均绘有白云图纹,正中最高大的半圆弧装饰墙顶上,高高的耸立着闪闪发光的星月标志。周围的女儿墙连接着4个殿角上的“唤礼楼”,“唤礼楼”衬托着大殿中心的窑殿。在窑殿尖顶上,砌有闪闪发光的“祭红瓷瓶”。大殿前的南北讲堂分列院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办公室、讲堂、客厅、净身房、阿訇宿舍、库房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规模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