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一次作战
河阳之战,指唐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十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督师在河阳(今孟州南)挫败史思明部多次进攻的作战。
河阳之战后,史思明攻掠两京的野心被粉碎,两军对峙产生巨大的变化,局势再次扭转,走向对唐军有利的局面,属于安史之乱的关键性战役。
作战背景
至德二年 (公元 757 年) 正月,安禄山被宦官李猪儿砍杀,其子安庆绪即皇帝位,任命从太原市退守范阳的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十月,唐军收复洛阳市,安庆绪逃至邺郡,以征兵为名遣将到范阳,准备杀掉不听节制的史思明。史思明囚禁来将,向朝廷请降。
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 九月,唐肃宗派郭子仪等讨伐安庆绪。由于缺乏统一指挥,邺城遗址久攻不下,唐军士气渐无。
乾元二年 (公元 759 年),再次叛唐的史思明带兵从魏州进攻邺城,唐军大败。史思明进入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邺城兵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暂代东京汴梁留守,不久因宦官忌恨,被召回京师。李亨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镇守洛阳市。九月,史思明率兵南下,进逼洛阳。李光弼决定避其锋芒,移军孟州市 (今孟州市西南)。史思明进入洛阳,城中已空,因害怕被李光弼抄后路,便出城驻扎在白马寺南。
作战过程
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力斩刘龙仙,余众大骇不敢进。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放至黄河南岸边洗浴,循环不休,以显示马匹之多,企图吓唬唐军李光弼下令挑选牝马 500 匹,将其马驹留在城内,待史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牝马全部赶出,牝马留恋在城里的小马驹,嘶叫不已,史军战马都是牡马,听见嘶叫,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史思明气急败坏,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欲乘流烧毁河阳桥。唐军以数百艘绑有铁叉的长竿叉船迎战,船不得近,又在桥上发炮石,使史军船只自焚或被击沉。
史思明派兵至河清(今孟州西南),企图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亲自率军至野水渡防御,天黑以后,只留部将雍希颢率兵千人守栅,自己则悄然返回河阳。史思明认为,李光弼只擅长守城,不擅长野战,便派成廉李日越率兵五百骑于夜间前去劫营擒李光弼。李日越至野水渡,传知李光弼早已离去,不敢回去见史思明,未战便投降唐军。雍希颢带其见李光弼,李光弼厚加款待,收为心腹。史军骁将高庭晖闻之,也投降了李光弼。史思明接连受挫,便率主力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以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己率兵屯于中洋城。经过艰苦的战斗,李光弼终将史军击溃,歼其千余人,溺死千余人,俘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以及军士 500 余人。周挚仅领数骑逃走。史思明正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只好下令退兵。
点评
“此战,李光弼智谋超群,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凭坚拒守,择机出击,因而接连取胜。”
目录
概述
作战背景
作战过程
点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