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按照“合理布点,美观实用”的原则,投资200多万元,建成17栋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欧式住宅。村民情不自禁地说:“全村有17户农民已搬入新居,每户房前屋后还建成了5间标准化羊舍、2间12平方米的标准化育肥猪圈、1个40立方米的青贮窖和1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村民做饭用上沼气,洗澡安装了
太阳能,用电靠风力发电,耕种有了农机具,阅读建成了图书馆,现代特色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尔德井村离城32公里,距大夏国都遗址
统万城遗址只有数里路。过去,这里的村民住的土窑洞,点着煤油灯,种田凭牛耕,出门靠步行。由于位居毛乌素大漠南缘,全村257户1247位村民深受风沙暴虐之苦。2003年以来,国家对尔德井村共投入“捆绑项目”资金300万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机井130眼,购置变压器35台,架设高压线10公里、低压线40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000亩,配套了1000亩农田的自动喷灌节水设备,造地工程310亩。修自来水厂3处,新修硬化村组道路14公里,架通红墩界镇到尔德井村程控电话光缆5公里,新建小型移动机站1座,建成小型气象观测站1座,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支部的第一要务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为群众开辟稳定的增收来源。”村党支部书记王喜贵如是津津乐道。2005年,全村种植优质沙打旺2000亩,人工种草由原来的2000亩增加到现在的6200亩,羊子存栏数也由2000只发展到6000只,让草养畜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同时,尔德井村瞅准北部风沙滩地区无制砖的空白,积极筹资,以农民自愿入股的形式,办起制砖厂两处,年产砖能力达到3200万块,年利润达160多万元。尤其是年产2000吨的纯粮酿造的红荞坊酒已正式上市,以其品质纯正享誉
西北。按照“种养结合、工农互补、分户经营、集约发展、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的思路,尔德井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大田生产和庭院经济通过农户的生产、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养羊大户周子飞家的标准化羊舍前,王喜贵诠释了村党支部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他说:“发展粮食生产和草产业,为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畜牧业发展,利用转化优质牧草和农作物
秸秆及剩余粮食,实现第一次增值,用以反哺
种植业。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为沼气发展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问题。沼气废物的还田利用,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
加工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商贸业的发展又可反哺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和高效的产业链。”发展新产业,尔德井村巧打季节差。几年来,该村建成32座温棚、860座拱棚,从而拉动3100亩的大田蔬菜种植,特别是自主有机品牌“万丰泉”1—2号辣椒,以其口感好、品味佳、产量高、耐储运等特点,备受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该县农机局在该村推广了草机、播种机、脱粒机、拖拉机等先进农用机具,使农业实现品种优良化、种植科学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面对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该村注重对村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通过邀请专家集中培训和抽调县专业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如今,该村有80%以上的农民熟练掌握了1至2门种养适用技术。此外,尔德井村民实施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全村营造三北四期防护林2800亩,对原有1.1万亩林地进行了全面补植和封禁治理,人工种草6200亩。今春该村栽植常青树4万株,植被覆盖率达到58%,成为拥有40多个树种的生物园。如今的尔德井村堪称“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及“乔灌成网,优草成片,良畜成产,景观成画”的新农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