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法行人所须度除之妄执有三种即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并将之对应为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密法言即身成佛,通过三密经行,消除三妄执如度三大劫。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相被称为六无畏。
按照世俗的善恶道德标准,能够去除邪恶并产生善良的行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善无畏。密法行者的三密供养就是善无畏的一种体现。佛说:“那些愚蠢的凡夫俗子,如果他们修炼善法,消灭恶法,就会得到善无畏。善的意义涵盖了浅显和深刻两个层面。在此,我们强调的是十善业道。就像人们因为十不善道的原因,在恶道中沉浮,没有尽头。后来得到了顺应世界的八心,逐渐接受了
三皈依戒。在无数个世代中生于人间或天上,最终达到涅槃,以此来摆脱三途的巨大痛苦。”
从道德心转向信仰心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如实反省内心,修习不净观,远离对身体的执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畏,类似于声闻乘人。密法行者通过修习三密妙行,使得本尊
禅定显现,这是身无畏的表现。“当得到身无畏的时候,比如在修习循身观的时候,看到这个身体是由三十六种物质构成的,充满了五种污秽。因此,不会对此产生贪爱。接着,观察感受、心灵和法则,得以离开不观我性的四种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身心的束缚得以解除。如果真言行者进入三昧耶的状态,依靠三密供养修行的位置,这与之相当。”
观照肉身的不净,脱离肉体欲望的束缚,不断修行,领悟到此身五蕴的虚幻组合并不真实,离我我所,心境平和。密法行者对于本尊产生的爱染,一旦离开心中,修习无相悉地,这就是无我无畏。“如果对于聚集在我身上的五蕴,放弃自我形象的观想,那么就能得到无我无畏。也就是说,当观照只有蕴没有我的时候,在阴界入中,各种各样的分析都无法找到我。放弃这种自我形象,就好像树木的存在导致了树影的出现。如果没有树,影子又怎么会存在呢?现在五蕴都是从缘起而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本质。更何况在这个集合中会有我呢?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直到证明了寂静的心灵,离开了所有的过错。这样,我就解脱了我之束缚。如果真言行者在瑜伽境界的一切分段中,都能认识到心不可得,不生爱慕和傲慢,这就与之相当。”
既然知道五蕴的虚幻组合没有我,也知道五蕴法也是虚假不实的,观看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仅不贪爱本尊,而且知道有相悉地的本尊并不是真实的,离此住心,这就是法无畏。“如果伤害蕴住在法攀缘,那么就能得到法无畏。也就是说,行者的心停留在蕴中,想要引发离着。这时,幻焰等比喻被用来观察诸蕴的空性。得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然而,离蕴的束缚,于法得苏息处。法指的是十缘生句。如果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与此齐也。”
已经彻底理解了法空相,更加明白了法空的道理,从而证得了人法二空,离于法执而得无畏自在。密法行者已经明白三密相应的观修本尊只是自己内心的转变,因此知道自己内心的功德自在无碍,这就是法无我无畏。“如果伤害法住在无缘,那么就能得到法无我无畏。也就是无缘乘心,观察法无我性。于心外有无影。像智都无所得。心王自在觉本不生。得离法之扼缚。于法无我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
观法本末住平等性,乐于中道。密法行人离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义,证大觉位即一切法平等无畏。“如果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谓观自心毕竟空性时。我之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所谓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即是时极无自性心生也。于业烦恼等。都无所缚亦无所脱。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