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是四川大学的
二级学院,是“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
学报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
应用化学门的开办,先后经历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
国立成都大学化学系、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学系、四川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等时期。
截至2013年7月,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17人;在校本科生916人,硕士生432人,博士生167人;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博点各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博点各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历史沿革
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格致科开办化学门、
应用化学门。
1916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成立。
1950年,
重庆大学化学系、
川北大学化学系、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成都理学院化学系与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合并成立新的四川大学化学系。
1994年,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1999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
2000年,原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化学、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基础实验化学并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同年获准博士后流动站。
2009年,成为“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13年7月,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开设化学基地班、试验班。
师资队伍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17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63人、副高职称45人,博士生导师5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其中1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其中B类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8人。
学科体系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特殊学科点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
2014年12月,
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2016年4月NaturePublishingGroup公布的全球基础学科排名情况(NatureIndex),化学学科排名49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有机化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
人才培养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基于科研引导的研究型大学化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
一等奖。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课程教学基地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2个、四川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
科研成就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
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务院颁发全国创新奖牌争先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
一等奖2项、
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0项(包括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973、863和国家支撑计划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省部级基金106余项,企业委托25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30余项。
冯小明教授研究的手性氮氧
酰胺Sc(III)
配位化合物催化的不对称Roskamp反应被编入专著OrganicSynthesisBasedonNameReactions(p408),并被冠以“Roskamp–Feng反应”(Feng即冯小明),实现了有机化学工作者在中国本土以中国人命名的人名反应,相关工作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2年科学发展报告》,并获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
王玉忠教授主持的
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成果继“十五”期间被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三项入编成果之一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解决了
聚烯烃类材料的无卤阻燃化必然导致阻燃效率低等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省部级
一等奖5项。
学术资源
《
化学研究与应用》是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月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
中国知网;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UlrichDirectory》收录期刊、《
中国化工文摘》收录期刊、《
中国药学文摘》收录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收录。
学术交流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每年邀请包括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知名化学期刊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100余人次到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100余人次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比利时、日本、韩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近几年派出百余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精神文化
文化活动
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了“银杏杯”
化学知识竞赛,公益调研活动,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羽毛球比赛,信封、信笺、名片设计大赛,演讲比赛,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化学实验动画制作大赛,“电化战线”活动等学生活动。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科学研究.chem.scu.edu.cn.2019-12-28
学校文化.chem.scu.edu.cn.2019-12-28
学院领导.chem.scu.edu.cn.2019-12-28
知名校友.chem.scu.edu.cn.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