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与约翰·弗莱彻合作创作的历史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
该剧讲述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统治时期,包括白金汉公爵的处决、凯瑟琳王后的被废、大主教沃尔西的失势、安·波琳的加冕,以及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分离并成立英国国教的事件。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对比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内容简介
亨利的宫廷一片奢华,但在奢华之中,掩盖着奸邪权诈。以阿伯根尼勋爵、勃金汉公爵代表的派别密谋反对国王的谋士、红衣主教伍尔习,因为他代表了
天主教的势力和影响,具体指控是他有野心,瞒着国王擅自处理国家事务。然而伍尔习识破了他们的诡计,趁对方还没动手,就以叛国的罪名先逮捕了勃金汉公爵。
此时亨利已与王后
凯瑟琳·德·梅第奇分居,因为她未能生下王位继承人。伍尔习府邸举行假面舞会,国王和主后侍女安·波琳一道翩翩起舞。伍尔习发现一项法律条款不利于维持国王和王后的婚姻,于是建议王后请求国王的怜悯,但她回到了
西班牙,并请求
教皇相助。亨利发现了伍尔习侵吞国家财产,还发现他鼓动教皇推迟批准离婚,以便达到排挤新教徒安·波琳的目的。于是亨利罢免了伍尔习的官职,并任命托马斯·克兰默为
坎特伯雷大主教,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安·波琳。
伍尔习和凯瑟琳先后去世,但贵族们依旧在明争暗斗。这一次,他们在
枢密院会议上指控大主教克兰默信奉
异教邪说。亨利正欲探望刚生下伊丽莎白公主的新王后安·波琳,便允诺授予克兰默豁免权,因而当枢密院做出决定要把克兰默投入伦敦塔监狱时,他否定了这项判决,还要克兰默做伊丽莎白公主的教父。在
洗礼仪式上,克兰默
讴歌了这位新出生的公主,并声称她将为英国人民带来无上的荣耀。
创作背景
该剧大约创作于1612年,1623年在第一对折本中初次出现,是
莎士比亚最后的戏剧创作,基本上取材于霍林谢德《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其中有关克兰默的情节可以在
约翰·福克斯的《伟大殉道者之书》找到渊源。《亨利八世》被认为是诗人与另一位剧作家弗莱彻合作的作品,从剧作的戏剧格局上可以看到这位比莎士比亚年轻15岁的剧作家叙事格式的华丽风格。
内容情节
剧本的开场白告诉观众“这次演唱的戏文,又严肃、又重要, 庄严、崇高、动人、煊赫、沉痛, 一派尊贵景象,管叫你泪水纵横”,暗示了接下来剧情的悲惨。
第一幕叙述了勃金汉公爵被总管出卖给沃尔西红衣主教大人,以叛国罪被逮捕,同时牵连到他的亲人和好友。凯瑟琳王后告诉亨利王沃尔西征收苛捐杂税,已经引起民众的不满。舞会中亨利王与安·波琳共舞后,被她迷住。
第二幕中,和
莎士比亚大部分剧本一样,《亨利八世》通过两位绅士——绅士甲和绅士乙之口传递出勃金汉公爵被诛和凯瑟琳王后要被废除的消息。而安和老妇人谈话时表达了自己并不想当皇后的想法,“说实话,我认为与其绫罗绸缎,珠光宝影,生活 在忧愁痛苦之中,不如出身清寒,和贫贱人来往,倒落个知足长乐,还更好些。”接下来的第四场凯瑟琳王后被
罗马教廷审判,她对沃尔西说,“大人,我是个单纯的女人,太柔弱,敌不过您的狡猾。”
第三幕中两位红衣主教拜见皇后,原为西班牙公主的皇后叹道,“身为王后的人现在也得乞求了,当初她踏上这片国土的时候,没想到要维持她的尊严竟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啊。”之后大主教沃尔西因给
教皇写了密信而遭到亨利王的不满。
第四幕中绅士们再度登场,这次加上了绅士丙,传递出凯瑟琳王后被废的消息,他们还见证了安·波琳加冕典礼,而典礼中提到了两位提升的
英国主教。凯瑟琳王后在重病中看到天使在跳舞,她请求凯普切斯转交一封信给亨利王,让他照顾自己的女儿。
第五幕中新皇后生了一个公主
伊丽莎白,亨利王为公主举行了隆重的
洗礼仪式,体现出英国支教会脱离
罗马教廷的统治,成立由英国国王直接领导的英国国教,同时通过主教克兰默之口对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的未来统治进行了预言性的颂扬,“她将活到寿考之年,这将是英格兰的福气;她的来日方长,而每日都将以一件好事来结束。”
人物介绍
亨利八世:亨利从未在温馨的家庭场景中露面。他给人的印象自始至终是一尊华丽的雕像,仿佛扑克牌上的国王或霍尔拜因的著名画像已经成活一般。亨利经常主持会议,举行典礼,接见使者,参加假面舞会及其他舞会。只有在剧终,当他指责枢密会议判决克兰默有罪时,观众才得以看清国王面具后面的真相。
红衣主教伍尔习:伍尔习身为天主教会的主教(因而他处理
英格兰共和国国务时,过多地受到罗马天主教的影响),权倾朝野。以勃金汉、诺福克、萨立和萨福克为核心的宫廷贵族,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作为政客,极其圆滑,影响颇大。亨利问他,为何擅自利用国王名义征税。他先是声明自己受了别人诬陷——“一些无知之辈,对我横加诬蔑。请允许我说,这种隋况是有地位的人必然遭到的命运,有道德的人必然经历的荆棘路径”——接着,他废除了这些税务,并放风说,国王之所以这么做,全仗他周旋。伍尔习巧舌如簧,他哄骗王后同意解除婚约,又私下给
教皇写信请求推迟批准离婚。
王后凯瑟琳:凯瑟琳同亨利之兄亚瑟王有过短暂的婚姻。尽管那时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准娶自己兄长的遗孀为妻,但亨利以他们的第一次婚姻不完美为法律借口,获得了教皇的特许,就在
亚瑟王辞世几个月后,他于1599年娶了寡嫂
凯瑟琳为妻。这次婚姻维持了二十年,之后亨利不安分的目光又转到了波琳家族成员身上(安·波琳的姐姐做过亨利六年的情妇。安·波琳一长大成人,她就从度过少女时代的
法国返回
英格兰共和国,于是亨利又移情于她)。
安·波琳:红衣主教伍尔习声称安·波琳为虔诚的新教徒,但这完全是用来阻止她嫁给国王的借口,剧中并没有这方面的实际描绘,她的所言所行也没丝毫显示这方面的迹象。安·波琳年轻貌美,口才极佳,且舞姿娴熟,她对王后
凯瑟琳·德·梅第奇也非常和善。尽管如此,她仍然接受粗俗老仆人的忠告,来赢得亨利王的最大程度的迷恋。她还乐于嫁给国王,并怀上皇家的血脉。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亨利八世》选择
英国社会政治史上一个特殊阶段作为戏剧动作展开的背景。开始摆脱罗马天主教廷的影响和新教思想在英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在对这个敏感性题材的处理中,诗人没有放弃对王权性质及宗教倾向进行严肃的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熔铸在戏剧形象中。
莎士比亚历史剧给读者提供的理想王权形象是理想的政治品格和理想的道德品格的统一。亨利八世显然不是理想的执政者,他完全有能力也应该对当时英国宫廷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负责。剧作当然没有表明伊丽莎白公主是否为合法的婚姻的结果。但是,在亨利八世对
英国社会逐渐增强的影响力下,除了他在凯瑟琳皇后的规劝下,收回了一条令民众怨声载道的法令外,几乎看不到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只有克兰默的预言才使阅读者感到一点理想的亮色,这时,诗人把他经历过的“伊丽莎自时代”的光荣作为亨利八世未来的伟绩加以热烈的讴歌。
《亨利八世》也表明了拥护新教的倾向。凯瑟琳皇后主要是因为亨利八世国策的改变而被废黜的,伍尔习受亨利八世的恩宠并不是因为亨利八世希望接受罗马天主教廷的控制,而伍尔习的受贬正是因为他报复了罗马教皇从而又摧毁了自己生存的基础。诗人也写出了
英国新旧教最初的对峙因为国王的干预,对峙的双方相互拥抱了,但是代表新教的克兰默毕竟获得了胜利,他所广泛播散的新思想其实就是英国反对旧教的宗教改革的开始。
艺术特色
该剧的对比描写是
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大特色。人物之间有凯瑟琳王后和安·波琳的对比,前者悲伤,后者欢乐。勃金汉公爵和伍尔习红衣主教的对比,前者忠诚,后者奸诈。亨利王前后的对比判若两人,前阵子昏庸,后阵子英明。在场景描写上也有鲜明对比。王后被废悲悲戚戚,安·波琳加冕和女公主
洗礼,气氛欢乐无比。两场审判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审判勃金汉公爵时,亨利王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审判克莱默时,亨利王精心策划,公开亮相。对比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剧情跌宕有致。
作品评价
中国
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孟宪强: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莎士比亚始终遵循他的艺术准则,要使戏剧成为“时代的缩影”。莎士比亚在这种戏剧潮流中以巍然屹立的雄姿描写了亨利八世的活动,表现了他在其余9部历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开明君主统治的政治理想以及过制贵族僧侣、支持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亨利八世》在表现重大主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他的4部传奇剧,它以其落日余晖的热力,最后一次使莎士比亚的戏剧搏动着时代之音。
演出情况
1613年6月29日,该剧标以《真人真事》由国王剧团在环球剧院初次上演,演到第一幕第四场时,礼炮引起火灾把剧场焚毁了。
作者简介
剧本普遍认为是
莎士比亚和约翰·弗莱彻共同创作,弗莱彻后来接替了莎士比亚在国王剧团主剧作家的位置。没有同时期的文件来证明这样一点,主要的证据是文笔的不同,有部分场景更接近弗莱彻的典型风格。目前不能确定弗莱彻是合作者还是改写者。
1850年,
弗朗西斯·培根研究专家詹姆斯·斯佩丁首次提出弗莱彻可能是《亨利八世》合作者。 斯佩丁和其他早期的注释者是基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看到了大量的弗莱彻独有的风格和偏爱的语言而得出这一假设。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关于双作者一直有争论,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合作说。1966年,厄尔德曼和福格尔写道“尽管有一小部分人不同意,今天大部分学者接受了弗莱彻是合作者的理论。”
1962年,赛勒斯·霍伊研究了剧本的格式后,根据
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对于词语选择的不同将剧本分成不同部分。例如,弗莱彻使用ye表示you,用em表示them。霍伊的方法被普遍接受,虽然后来的一些研究对其中一些细节提出了质疑。
关于两位作者创作部分最常见的划分如下: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
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
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
哈姆雷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约翰·弗莱切(John Fletcher,1579年—1625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英格兰剧作家。他
吕振羽弗朗西斯博蒙特合作写作了几十部剧作和喜剧作品。另外,他还与
莎士比亚合作,共同创作了《两个贵族亲戚》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