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美瑛
厚美瑛
厚美瑛,女,1952年出生于台湾,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198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86-1998年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大学物理系、印第安那(Indiana)大学化学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实验室、加拿大Laval大学物理系、美国E \u0026 E等公司工作。
研究方向
软凝聚态物理,颗粒物质的集团动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近五年在颗粒物质运动行为研究方面主要承担的项目包括有颗粒物质在外场中的相互作用、性质和行为的研究,颗粒物质稀疏流–密集流转变的研究,颗粒物质受撞击引起的喷流及沙坑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及颗粒在微重力条件下的运动行为研究等工作。发表包括物理评论快报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并多次参加、组织该领域的国内和国际会议。
研究成果
(1)颗粒物质二维流动中的稀疏流-密集流转变的研究:
用二维颗粒流的实验研究了颗粒从稀疏流到密集流转变。当固定初始稀疏颗粒流量,逐渐减小出口尺寸,减小到一临界值时;或固定出口的尺寸,颗粒流量增大到一临界值时,都会发生流量的突然减小,从稀疏流转变为密集流。找到了发生转变时的流量与出口尺寸、颗粒尺寸及通道宽度之间的普适标度关系。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不仅理解了日常观察到的‘稀流畅通’和‘拥挤阻塞’现象,而且指明了如何通过改变流动状态提高“瓶颈”处流量的途径。此标度规律对离散态物质的流动有普适性。这项工作成果于2003年10月在欧洲“协作粒子:从颗粒物质到纳米材料”研讨会上作邀请报告。文章于2003年11月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
(2)振动对颗粒运动影响的研究:
通过不同密度大球在不同尺寸颗粒床中振动,系统研究大球上升和下降的规律,我们解释了美国的Shinbrot等人在1997年PRL上观察到“反巴西果效应”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小组200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结果矛盾的原因。我们发现在床颗粒小于0.5mm时,当大球比颗粒床密度大时,大球向上运动,且上升速度随密度比增大呈幂次方变快。当大球比颗粒床密度小时,大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随密度比减小也呈幂次方变快。此一现象仅在空气中观察到。在相同条件下,抽真空的系统中则观察不到大球向下运动的现象。我们提出了颗粒间隙气体在振动状态下呈负气压是形成“反巴西栗”现象的主要机制。此项工作在2003年2月应邀在韩国举行的第七届亚太理论物理中心“颗粒物质与复杂系统”冬季班作特邀报告。论文于2003年7月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上。该成果在2004年3月的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Vol. 67,3,2004,209-247 (物理进展报告)关于颗粒物质的综述文章中作为颗粒分层机制的一个重要实验进展予以详细介绍。
研究课题
1.颗粒物质稀疏流–密集流转变的研究,
2.颗粒物质受撞击引起的喷流及沙坑形成机制的研究,
3.微重力下颗粒物质运动行为的研究,
4.颗粒物对于高聚物及生物大分子的统计行为模拟,
5.波在颗粒物质中的传播,
6.颗粒物质在外场(电磁场、重力场、振动及碰撞)中的相互作用、性质和行为的研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研究课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