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
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
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
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
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名称简介
两种含义:狭义上指
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的
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
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
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
卡尔·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主要特征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社会”是西方社会学家划分的一种社会形态,特指西欧的
中世纪。马克思的
历史唯物主义观,将“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将封建社会看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取代
奴隶社会、孕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阶段。
中国古籍有“封建”一词,意思是“封国土、建诸侯”。
唐朝柳宗元写有《封建论》,将夏、商、周、汉四个朝代认定为“封建”。显然,“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二字,是借用的这个词。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古代的封建社会》一章中说,中国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根据中国大陆史学界的认定,从一八四零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以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
有史学家误以为,在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中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是越来越进步的,即
原始社会到
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
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
共产主义社会。在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
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
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社会。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社会”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因为秦朝根本不实行
分封制,于是又赋予了封建社会新的定义,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都要长一倍以上,中国的分封制,仅仅分封到家族的儿子或者有功的臣子,由他们组成一定程度的地方专制,自行任命地方官员管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由秦朝开创的
郡县制,由皇帝任命中央及地方官员,逐级管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即中央集权制。
这种看法并不确切,因为
马克思主义中的“封建制度”实际上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的。如果单纯将“封建”定义为“封土建国”,那么中国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这亦是学界所公认。因此,
卡尔·马克思定义的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具备更为普适的价值。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并非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单线、多线的矛盾或不一致。科学地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应是
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任务。抛开
历史唯物主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性质来判断社会历史阶段的共性标准,代之以
恩斯特·布洛赫对于西欧封建制的个性特征的归纳作为标准,从而否认中国封建制
社会存在的观点缺乏说服力。从历史事实可以看出中国的封建制社会历史阶段不容否定。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私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
政治文化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③在文化上,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
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
宗法等级制度。
确立和初步发展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
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
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
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
临洮县、东到
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形成方式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西方,所有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封给贵族、功臣,贵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给亲信,如此下去。而在中国,自从
商鞅变法起就实行土地
私有制,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占有土地,赶走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即农民),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封建领主不仅占有农田,还把原来生息在这片
领地上的农民也囊括入自己的帐簿,使大批农民沦为农奴。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
中原地区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封建社会形态
两极世界理论认为,
战国秦汉,
渭河平原是士族政治形态和
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原始部落
政治经济学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
魏晋南北朝隋唐,关中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奴隶制经济形态,
中原地区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是
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
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
公元前300年
匈奴帝国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灭亡这一阶段,
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的变革;公元745年突厥灭亡直到近代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到封建农奴制的变革。
阿拉伯帝国帝国时期及其之后王朝的政治形态是相对统一的封建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是农奴制。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形态是分散的士族制,经济形态是
农奴制。
历史沿革
另一种说法,封建社会即
分封制,在中国盛行分封制的时期是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的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
姬发灭商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那时诸侯小国林立,一个面积几平方公里的小国,其统治者被周天子分封为君 主,以“国”自居,这个时期的曾经社会形态被奇怪地称为“
奴隶社会”。到
东周时期,诸侯小国逐步被兼并成诸侯大国,直到
战国末期,
秦国并吞六国,建立起
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以后的
中原地区社会就不叫做封建社会了,因为在当时大一统的中国,已经废除了封土建国的
分封制,没有王侯可以受封而自行建国,自立为君主是不被允许的,所谓的皇帝只有能有一个,因此,自
秦始皇开始至
辛亥革命的这段中国历史时期,应被称为(中央集权的)皇权官僚专制社会。而同时期的
欧洲经历的
中世纪却是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那时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小小的君主受到分封后各自为政,建立属于自己的城邦,如同中国的
周代,是一个真正封土地而后建国的封建社会。也可以说,
中原地区在农业社会时期的社会形态发展是领先于欧洲社会形态的发展的,中国的“
宗法专制社会”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封建社会”更加进步,而且两种社会形态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但是,就像一个早熟的婴孩,中国在政治上过早地发展进入
中央集权制度,而经济上远远落后,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使中国的前进自秦以后就走进了“死胡同”。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宗法专制社会”被我们称为“封建社会”,而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却被我们称为“
奴隶社会”呢?这是因为一些人对
中国历史有曲解,并以讹传讹。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与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许多西方及中国大陆史家并不认为中国有过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分封制度),或者认为中国封建制仅限于
周代甚至西周时期(请参见分封制)。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原本,马克思本人曾声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仅适用于西欧,不适用其他国家文明社会,但其后的列宁、
约瑟夫·斯大林等人将这一史学的适用性推向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
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
生产资料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
关于封建的含义人们争论很多。
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
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
卡尔·马克思用做研究对象的西欧封建制度,是指王权集中以前的领主各自为政的状态。显然,这种状态不利于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当王权集中后,在经济上则有利于
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固有的封建含义类似,即分封建国。
秦朝以后基本就不是主流了,尽管汉初明初有过反复。
西欧的王权集中后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中国皇权集中的结果却是扼杀资本主义因素。可见,西欧封建制度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为
关税等原因),而在中国,封建制的确阻碍了经济,但皇权制却是有意扼杀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西方的王权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之后才逐渐加强,使得王权成了社会的公敌;而东方中国的君权在奴隶制度经济还在瓦解中就已经迈出了加强的步伐,这样就抑制了先进经济方式的萌生。近代以后,
资产阶级政治在产生之初,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巩固统治,因而集中皇权成了历史趋向;至于中国,就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了。
发展变化
在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就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破坏,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旨在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改变整个封建制度)的
阶级斗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力。
最早的资本主义诞生于当时
商品经济的发达
意大利,如
佛罗伦萨、
威尼斯等地区。
地理区别
西方社会的发展形态与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吻合,从
奴隶社会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上是线性发展的。中国和西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符合的,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解决,在清朝达到顶峰也走向落寞,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事物发展的观点
西方社会截止到二十世纪,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很突出,
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进步,不过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更推动了社会进步。中国尽管也有阶级差别,但是阶级斗争不突出,而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缺陷,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儒家思想,皇权的集中等等是东西方社会发展速度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不突出,但根本上是统治者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安抚农民保证自己的统治,而事实上,每个走向衰败的王朝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很好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秦朝之后,
中原地区开始采取郡县制度,所有人地位均等,都是皇帝的臣民,都需要向皇帝交税、徭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地主可以用钱来避免徭役,地主和农民地位不可能平等。由于是
私有化,就产生了
土地兼并,于是有了地主和佃农的阶级成分。
到了
隋唐之后,中国人口大量增加,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才开始突出。不过
李世民的“租庸调”政策仍属于
均田制,按每家人口数量分配土地,这个政策等于消灭了地主阶级。由于人口普查和土地普查难度很大,
唐朝又改变为“两税制度”,所有赋税都按土地面积收缴,这提高了管理效率,却为后来土地兼并打开缺口。由于赋税与土地面积成正比,所以地主们依然要依赖于佃农。比如你的佃租如果过高,佃农们自然流到佃租少的的地方,你的土地就会大量撂荒,而赋税不减,所以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减少了阶级矛盾,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这正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
封建思想
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
儒家思想”。
社会本质
在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就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破坏,农民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旨在改变封建土地所有(从而改变整个封建制度)的
阶级斗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力。
最早的资本主义诞生于当时
商品经济发达
意大利,如
佛罗伦萨、
威尼斯等地区。
代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商品经济。由于生产的目的由单一满足转变为向社会提供产品,从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将有别于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农民与
手工业者开始丧失
生产资料,成为
无产阶级,再由工厂主——最早的
资产阶级与他们签订雇用协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雇用劳动力。
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对原有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有能力扫清一切有悖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如“天赋神权”、“
三纲五常”等思想,男耕女织等生产结构,最终推翻封建社会,建立
资本主义国家。
名词争议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
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
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许多中国大陆及西方史家并不认为中国有过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分封制度),或者认为中国封建制仅限于先秦时期(请参见分封制)。但根据马克思主义
历史学(原本,马克思本人曾声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仅适用于西欧,不适用其他国家文明社会,但其后的列宁、
约瑟夫·斯大林等人想将这一史学思想推向全世界),此一独特史观认为历史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封建社会时期,2003年后,在中国大陆一些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
教科书中已不再出现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表述。关于人类社会阶段的划分,则使用诸如“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等短语。欧美史学家通常把
商朝和
周代称为“封建领主社会”,把
秦朝和汉朝称为“封建地主社会”。
另有
中原地区史家
梁漱溟批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主要是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中国革命。梁漱溟反对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
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物,只适用于欧洲,而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
国情与欧洲不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卡尔·马克思以机械观的眼光来解说社会的蜕变改进,我想在欧洲或是适用的,……倘必以此为准据要普遍地适用于一切民族社会,恐其难通;尤其本此眼光以观测
印度文化或中国文化已开发后的社会是不免笑话的”。
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