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多城(
蒙古语:Ховд,简称科城),位于
蒙古国西部,是
科布多省的省会。东经91°38'55.72",北纬48° 0'13.55"。科布多城的官方行政区名称为扎尔嘎兰特苏木。科布多也曾被称为霍布多,是贾尔加兰特苏木的
行政中心。
明清之际,科布多一带属蒙古杜尔伯特部。
清代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后成为中国领土。科布多城始建于
雍正八年(1730年),因其濒临
科布多河而得名。
乾隆因洪水而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于布彦图河(今译布彦特河)沿岸修筑新城,为
科布多参赞大臣驻地。该市建立于17世纪,由
准噶尔汗国的戈尔丹·博硕图汗在今天的爱尔德尼布伦苏木的科布多河岸建立。园艺在科布多市周围得到发展,利用了来自塔兰寺和
中亚俘虏的土地耕作经验。在1757年准噶尔汗国被摧毁后,清政府将该市“迁移”到布扬特河岸。
宣统三年(1911年)库伦的
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在俄国支持下宣布独立。1912年,
黑喇嘛丹毕坚赞、马格萨尔耶夫率外蒙古军队进攻科布多。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金闰坚守数月,等待新疆方面的援军。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受到俄国阻挠,未能发兵来援。驻守清军力战不敌,科布多城于1912年8月失陷。1912年8月7日,蒙古军队在曼赖巴图尔·丹丁苏伦、哈坦巴特尔·马格萨尔贾夫和扎拉玛·丹比詹赞领导下,夺取了科布多市,摧毁了所有满洲-中国的驻军,并废除了清朝任命的安巴安的统治。
科布多旧城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东门曰“迎祥门”,西门曰“延庆门”,南门曰“福汇门”,其名皆为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御赐。
科布多参赞大臣衙署在城中西南隅。参赞大臣衙署东面有公馆一座,道光十九年(1839年)改为帮办大臣衙署。城北有关帝庙。城西北角有士兵土房及监狱一处。南门外为商铺区。城外东南有先农坛。城东六十里屯田处有山川风云雷雨坛。1912年,科布多旧城被
博克多汗国军队焚毁。
科布多城原属布彦特苏木(Буянт сум)。自1992年起,科布多城及郊区被单独划为扎噶兰特苏木(Жаргалант сум)。布彦特苏木以西另有一科布多苏木(Ховд сум),其行政中心也叫做“科布多”。
科布多城位于阿尔泰山北麓,海拔1200米,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东25公里处有
哈拉乌斯湖(意为黑水湖),并设有国家级的马罕自然保护区。科布多位于
阿尔泰山脉的山脚下,被布扬特河分为两半。卡尔乌斯湖位于科布多东部25公里(15.5英里)处,是严格保护区(蒙古政府指定)的所在地,称为曼汗自然保护区。1992年,由于蒙古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和
土地改革,科布多被整合为该地区新成立的贾尔加兰特苏木的一部分。该市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30.8平方英里)。根据
柯本气候分类,科布多属于寒冷的
沙漠气候,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夏季短暖。降水量很少,夏季非常集中。
2000年(2000年人口普查)科布多市人口为26,023人,2003年估计为30,479人,2007年为28,601人。2010年的人口记录为29,046人。2005年,贾尔加兰特苏木(科布多省的中心)有32,351名居民(6,675户),属于十多个民族和国籍,如乌尔德、哈尔哈、扎赫钦、托尔古德、乌里扬海、缅甘、多尔贝特、巴亚德、
哈萨克族、恰图和乌兹梅钦。
科布多城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在当地以出产西瓜和西红柿而著名,有洗毛、
食品加工等产业。
科布多城是
蒙古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有民用的科布多机场(IATA代码:HVD,ICAO代码:ZMKD),并有往返
乌鲁木齐市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