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龄,字景龄,号东坦,明朝
永乐四年(1406年)生于潮阳棉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李宪举曾任福建
兴化府儒学教授。李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教育贡献而闻名。
在宾州,由于财政归属桂林府管理,导致地方办学资金匮乏,文化发展滞后。李龄对此深感忧虑,随即上书朝廷,请求将财赋归还
本州岛,以便开展教育事业。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使得宾州的文化氛围得到显著提升。他还致力于培养人才,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正统五年(1440年),因为母亲去世,李龄返回家乡守丧。在此期间,他发现潮阳学宫前的道路狭窄,于是慷慨捐献了自己的土地,用于扩建学宫,此举受到了当地官员和民众的高度赞扬。守丧结束后,他重返京城,经过大臣们的推荐,晋升为国子学录。在任期间,他拒绝接受学生赠送的礼物,保持廉洁。后来,他被提拔为
江西省道
监察御史,负责监督
北方地区的教育事务,并担任詹事府丞。
朱祁镇朱祁镇对他非常欣赏,任命他为太子的老师。
景泰元年(1450年),李龄因其出色的政绩和口碑,被召入史馆,参与编写历代帝王的历史记录。景泰五年(1455年),他被提升为
礼部同考官。次年,他被委任为鸿胪寺唱赞。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幸参加了皇帝主持的祭祀仪式。随后,他被任命为太仆寺卿。
天顺六年(1462年),他被任命为佥事,负责督导
江西省的教育工作,被称为“李提学”。在他上任后,面对长期停滞的教育状况,他积极推行改革,倡导正确的学术风气。他在
白鹿洞书院聘请了德高望重的学者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并亲自授课。他还修复了
陆九龄和
陆九渊的讲堂,并为其铸造雕像。对于那些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学生,他感到十分担忧,因此捐赠自己的薪金购买田产,用以资助这些学生的生活费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他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指导、激励和严格监督,旨在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李龄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几年内,
江西省地区尊重儒家伦理道德的人越来越多,科举考试的成功率也有所提高,他的名声也因此传播开来。他的辛勤付出和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人们都对他的贡献表示敬意。然而,由于他性格忠厚直爽,坚持原则,有时也会因此招致小人的嫉妒和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