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盖尔霍恩
美国女作家
玛莎·盖尔霍恩(MarthaGellhorn,1908年11月8日—1998年),美国女战地记者,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1926年,18岁的盖尔霍恩入读费城的布林莫尔学院。临近毕业,盖尔霍恩退学并加入《新共和》杂志,成为一名记者。1930年代中期,她担任联邦紧急救济管理局的实地调查员。1936年,她出版人生中的第一本报道集《民困见闻录》,该书对罗斯福“新政”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的报道还引起了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一生的挚友。没过几年,盖尔霍恩又前往巴黎,担任美联社的驻外记者,并成为美国193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的一员。1936年,她第一次遇见了欧内斯特·海明威。次年3月,盖尔霍恩作为《科里尔周刊》的记者。1940年,盖尔霍恩接到《科里尔周刊》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她乘船跟随英军,成为首位报道者。1966年,她为《卫报》报道越南战争。70多岁时,她前往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撰写报道抨击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1998年,身患癌症、视力衰退的盖尔霍恩在伦敦公寓里服安眠药自杀。
盖尔霍恩写成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并于1958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她于1959年出版的《战争的真相》一书,被后来许多战地记者奉为经典。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8岁的盖尔霍恩入读费城的布林莫尔学院,开始文学创作。临近毕业,盖尔
却选择退学。1927年,她加入《新共和》杂志,成为一名记者。霍恩
玛莎·盖尔霍恩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一个德裔犹太家庭。1926年,
她还为《奥尔巴尼时报联盟》在内的多家出版物撰稿,然后加入了法国美国合众国际社。后来,她因举报一名与该机构有联系的商人的性骚扰而被该局解雇。在1930年代中期,她担任联邦紧急救济管理局的实地调查员,并协助第一夫人安娜·罗斯福(EleanorRoosevelt)进行杂志专栏的编辑工作。
驻外记者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盖尔霍恩受美国联邦救济署署长哈里·霍普金斯委托,前往美国各地了解并报道民众艰难的生活状况。1936年,她出版人生中的第一本报道集《民困见闻录》,该书对罗斯福“新政”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的报道还引起了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没过几年,盖尔霍恩又前往巴黎,担任美联社的驻外记者。她在当地报道、撰写专栏,并成为美国193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的一员。1934年,盖尔霍恩回到美国,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新闻事业。两年后的冬天,她第一次遇见了欧内斯特·海明威
1937年3月,盖尔霍恩作为《科里尔周刊》的记者,在西班牙的战火中开始她的工作,盖尔霍恩凭一篇篇真实的现场报道成为当时战地记者的典范。1940年11月20日,她和海明威在怀俄明州结婚。结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短暂平静的生活,但盖尔霍恩很快又接到《科里尔周刊》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
因为盖尔霍恩随时在为采访忙碌,两人聚少离多,最终两人婚姻破裂;1945年,盖尔霍恩出走了。与海明威分开后,盖尔霍恩仍然奔赴于各个战场,报道国际上的重大战事。诺曼底登陆时,盖尔霍恩乔装成护士,乘船跟随英军,第一时间登陆,成为首位报道者。盖尔霍恩难以忘却印度尼西亚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她痛恨殖民主义,谴责那些维持殖民统治的镇压行为。她也亲历了以色列的成立和旋即爆发的与阿拉伯帝国邻国之间的中东战争
1966年,她前往胡志明市,为《卫报》报道越南战争。在那里,她撰写的一些通讯被认为是她最有感染力的作品。她前往医院,探访那些被轰炸致残的无辜男女老少。70多岁时,她前往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撰写报道抨击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而美国入侵巴拿马共和国时,她已81岁高龄。她把自己锁在一艘医疗船的厕所里,见证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直到1992年波黑战争时,她才终于承认自己老了,不能再去前线了;1998年,身患癌症、视力衰退的盖尔霍恩在伦敦公寓里服安眠药自杀。
个人生活
盖尔霍恩22岁时,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法国经济学家贝特朗·德·儒弗内尔。这段不幸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因为儒弗内尔无法忍受妻子的女权和强硬性格。
1936年,她第一次遇见了欧内斯特·海明威,两人相遇在佛罗里达西礁岛的一家名为SloppyJoe’s的酒吧,一见钟情。1940年11月20日,两人在怀俄明州结婚。海明威成为盖尔霍恩的第二任丈夫,盖尔霍恩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1945年,她抛弃海明威独自生活。
个人作品
著作
文章
个人成就
盖尔霍恩曾亲历报道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日军侵占上海市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最著名的战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她的诺言——“战争在哪里,我就去哪里。”其间,她还写成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并于1958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她于1959年出版的《战争的真相》一书,被后来许多战地记者奉为经典。
著作风格
盖尔霍恩的战地报道以描述战争下的平民境遇著称。她写的是政治与战事夹缝中的人间真实故事。她曾说,她对所谓战争的策略和国家间的政治没有丝毫兴趣,她的兴趣在人——那些深受战争折磨的百姓的灾难和悲苦。
盖尔霍恩与其他记者的区别在于她文章的重点。她没有写将军或战斗的细节,而是记录了无法逃离战争暴力的平民的故事:儿童、妇女、老人和其他受到飞来的子弹和爆炸弹片威胁的人。
后世纪念
在盖尔霍恩去世的第二年,新闻界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新闻奖。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这个女人简直就是地狱里的魔鬼。(儒弗内尔的继母评)
这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女人。(欧内斯特·海明威评)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盖尔霍恩 Martha Gellhorn.豆瓣读书.2024-03-13
玛莎-盖尔霍恩:女版海明威.新浪时尚.2024-03-13
行政法.豆瓣.2024-07-06
玛莎·盖尔霍恩.Britannica.2024-07-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驻外记者
个人生活
个人作品
著作
文章
个人成就
著作风格
后世纪念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