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
京剧表演艺术家
王瑶卿(1881年—1954年),字稚庭,号菊痴,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被京剧同仁称为“百科全书”和“通天教主”。祖籍江苏省淮安,出生于江苏,后久居于北京。父亲为昆曲旦角演员王绚云。
王瑶卿9岁开始跟田宝琳学习青衣戏。12岁之后又拜谢双寿、杜蝶云等人为师,学青衣、花旦、刀马旦戏;14岁时登台演出,剧作《祭塔》《虹霓关》等都很受观众的欢迎。16岁加入福寿班,这是他搭大班演戏的开始。随后因倒仓辍演了一年多,回家休息,并与花旦杨桂云的女儿结了婚。1898年,他嗓子恢复以后,随岳父杨桂云加入四喜班演戏。1906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1909年,他自己挑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行领衔的局面,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清新的“王派”。到民国初年,王瑶卿三十多岁,由于演出劳累,嗓音逐渐差了,便减少以唱功为主的青衣戏。20世纪30年代初,王瑶卿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他为京剧培养了许多人才,并打破了不收女弟子的传统。四大名旦也曾在他门下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为新中国的戏曲教育事业贡献出他晚年的全部力量。1950年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正式建立,聘请了王瑶卿为名誉教授,1951年,戏曲实验学校改隶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王瑶卿任校长。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出血病逝,享年73岁。
王派唱腔刚柔并济、古朴典雅,王派的表演稳健洒脱、以情取胜。王瑶卿善创新腔,他创的腔既柔和、婉转,又能突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后来常演的传统剧目中一些旦角戏,几乎都有他编创的新腔。王瑶卿创造的“王派”成为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他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花衫”这一行当,为旦角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2016年,“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纪念一代宗师王瑶卿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瑶卿,1881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后久住北京宛平。父亲王绚云是晚清较有名气的昆曲旦角演员,家境较宽裕,文化修养深厚;母亲也出身于梨园世家。王瑶卿9岁开始跟田宝琳学习青衣戏。开蒙戏学的是《彩楼配》。10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道渐渐中落。但王瑶卿没有中断京剧的学习,12岁时又拜谢双寿为师,继续学习青衣戏。同时又跟别人学习花旦戏,还向杜蝶云学习了刀马旦戏。
演艺经历
初登舞台,收获赞誉
1894年,王瑶卿14岁时开始出台演戏,他演青衣。他在《我的幼年时代》里写过当时的场景“在那个时代,唱戏的规矩极严,凡唱青衣的,不许唱花旦,就是刀马旦与武旦,都不准兼唱。”他演出的第一出戏是《祭塔》。初次登台的王瑶卿就收获了很多赞誉。后来他又演出了《虹霓关》等戏,都很受观众的欢迎。
1896年,王瑶卿16岁,加人福寿班,这是他搭大班演戏的开始。除了演一般青衣戏外,还参加连台本戏《德政坊》和新排的《龙马姻缘》等戏的演出。这以后,因为倒仓辍演了一年多,回家休息,并与著名花旦杨桂云的女儿结了婚。停了一年多演出,但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从未有松懈,一直刻苦练功、学戏。其间,他还得到了时小福、李紫珊、陈德霖等当时名角的指教。嗓音恢复后,他参加了福寿班的演出。他唱腔清丽俏润、爽利清朗。他的念白功力也很深,被誉为“哀家梨并剪”,意思是听起来就像吃“哀家梨”那样甘美爽口,又像使用古称太原市的山西太原的名产并州剪刀那样锋利称手。此外,他扮相端庄、大方,甚合中国人的眼缘,因而在演出中总是赢得观众的喝彩。
1898年,他嗓子恢复以后,随岳父杨桂云加人四喜班演戏,当时他已有了不小的名气,可是在班里得不到重视,总是安排他演些很次要的角色,他为此与岳父发生了矛盾,退出了四喜班。退出时,他当场折断一根竹杆,发誓说“我将来若不成功,有如此杆”从此他更加发愤学习,锐意进取。第二年,一八九九年,他重人福寿班演戏,开始成为班里的主角了。又过了一年,庚子变爆发,八国联军侵人北京,所有的戏曲一度停演,各戏班都起了很大变化。王瑶卿闲在家里,就和当时已是著名老生的二弟凤卿以及著名武生俞振庭等一起练武功。以后恢复了白天演戏,他加入了魏家胡同英家花园的戏班,演出全本《雁门关》等戏,这时他每天还坚持练功,晚上又到票房去和一些名票友一起研究推敲,使得他的演唱技艺又有精进。
持续革新,独树一帜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园大部分被毁,戏班解散,王瑶卿常到票房练戏,与名票友爱新觉罗·溥侗(溥侗)等共研艺事,又有长进。22岁三进福寿班时,他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作了革新尝试。同年秋,他被选为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常与谭鑫培杨小楼合演,颇为谭鑫培所器重。1906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他们所演的《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金水桥》《珠簾寨》等剧,珠联璧合,名重一时。1909年,他自己挑班演出于丹桂园,重排和新编了《五彩舆》《十三妹》《棋盘山》《木兰从军》等多部大剧。在这些戏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行领衔的局面,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清新的“王派”。他在艺术上一直求革新的精神,在同仁和观众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声誉,时人把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1902年,他22岁,再一次入福寿班,演出了八本《儿女英雄传》张金凤、八本《混元盒》红蟒和琵琶仙子、八本《雁门关》青莲公主等戏。另外还经常和许荫棠陈德霖合演《牧羊卷》、《保国进宫》、《金水桥》、《打金枝》、《四郎探母》。同时,他还担任了福寿班办的小长春科班的名誉社长,也参加演出。王瑶卿在这几年搭班演戏的过程中,他抓紧一切机会学戏、排戏,练武功,吊嗓子,使自己的技艺越来越成熟,戏路子越来越宽广,成为当时的京剧名角。从一个只能演次要角色和一些前场戏的青年演员,凭自己的本事,发展成一个名角,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苦的磨炼。首先是学习前辈和同辈艺术家塑造人物的本领,然后是融会贯通,使它溶化在自己的唱念和表演艺术中,同时又敢于进行艺术革新,这才形成了他自己的表演风格。他在青衣戏里,逐渐吸收了花旦的表演,注重表情,刻画人物,比一般只捧着肚子唱的青衣大不同了。他的唱腔,也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使得他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不同凡响,独树一帜,达到甚至超过了已经成名的老演员的水平。
1902年,慈禧西安市避难回到北京,清宫廷重建“升平署”,选取民间著名艺人进宫充当“供奉”。名为“教习”,实是为皇家演戏,这是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强掠霸占的一种作法。1904年王瑶卿与陆华云瑞德宝金秀山钱金福龚云甫等也先后被“挑”入宫演出。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前,逢年过节,甚至在差不多每个月里都有他们的“承差”演出。同时,他们也还在民间搭班演戏。王瑶卿被“挑”入宫时,正在福寿班演出。在官廷演戏,当然完全是为了满足慈禧和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及皇族人等的穷奢极侈,艺人们受尽了屈辱与压迫,根本谈不上艺术上的进益。但是王瑶卿是从来不肯放过一切机会来钻研自己的艺术的。他进宫与谭鑫培合演了不少生旦戏,得以向前辈演员学习,使他演的《金水桥》的银屏公主、《南天门》的曹玉莲等都提高了水平。
1906年以后,王瑶卿还在同庆班与谭鑫培合演多年。当时年近花甲久负盛名的谭鑫培对王瑶卿极为赏识,他常说“瑶卿真聪明”。自同庆班主要青衣孙恰云嗓音失润后,谭鑫培就请王瑶卿来担任班中主要青衣。他们合演的剧目有《汾河湾》《御碑亭》《穆柯寨·枪挑穆天王·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桑园寄子》《搜孤救孤》《朱砂痣》《打渔杀家》《宝莲灯》《珠帘寨》《摘缨会》《战蒲关》《二进宫》《南天门》《牧羊卷》《金水桥》《南阳关》《审头刺汤》《三娘教子》《苏三起解》等戏。
1909年,他自己挑班演出于丹桂园,重排和新编了《五彩舆》《十三妹》《棋盘山》《木兰从军》等多部大剧。在这些戏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行领衔的局面,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清新的“王派”。他在艺术上一直求革新的精神,在同仁和观众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声誉,时人把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嗓子“塌中”,渐退舞台
到民国初年,王瑶卿三十多岁,由于演出劳累,嗓音逐渐差了,他就逐渐减少演出以唱工为主的青衣戏,而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演出刀马旦戏和念白与做工较重的戏上。在这个时期,他排了不少过去没有演过的剧目,还尝试排演了一些时装戏。在舞台艺术上又有不少新的创造和发展。经常演出的有《十三妹》《珍珠烈火旗》《穆柯寨》《荀灌娘》《棋盘山》《花木兰》《苏武牧羊》《乾坤福寿镜》《梅玉配》,以及被称为他最拿手的“三关一挑”-《樊江关》《雁门关》《金猛关》《枪挑穆天王》等戏。在他已经蜚声剧坛之后,除去谭鑫培与他合演,经常与之合演的还有陈德霖孙菊仙刘鸿声、王又袁、许荫棠杨小朵路三宝王蕙芳杨小楼余叔岩言菊朋和他二弟凤卿等。后来还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合演过。
王瑶卿在京剧舞台上担任主演约二十年,名噪一时,誉满艺苑。除在北京演出外,还曾到上海市等地演出。不幸到了1926年,他刚刚四十六岁,嗓子“塌中”界称中年嗓败为“塌中”,嗓音完全暗哑,只得谢绝舞台。从此专以授徒为事了。其实他在没有离开舞台以前,就已经在教戏。梅兰芳由伯父梅雨田领着,登门拜师,向他请教,是在清朝末年程砚秋开始向他学戏,是在民国初年。只是从他嗓败以后,才把精力全部用在授徒传艺上。他前后授业教戏约有四十年时间。
执教经历
193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成立后,请王瑶卿担任聘任委员会委员,兼戏曲组的教员,教授过《雁门关》、《提萦救父》、《梅玉配》、《乾坤福寿镜》、《孔雀东南飞》等戏。当时中华戏校学生宋德珠、邓德芹、赵金蓉、冯金芙侯玉兰白玉薇吴素秋等都常去他家请教。
1931年,金仲荪程砚秋等把他们创立的中华戏曲音乐院,改组为南京戏曲音乐院,成立了北平分院,并由分院组成研究所,集中当时戏曲研究名家徐凌霄陈墨香等,编辑出版了《剧学月刊》并聘请名艺术家余叔岩杨小楼曹心泉与王瑶卿为顾问。那两年,王瑶卿有一些戏曲研究的文章发表在《剧学月刊》上,如与陈墨香等合写的《伶工专记》庚、徐小香等的传记,《历年旦角成败之原因》等。1932年梅兰芳等办起了京剧学会,还附设了一个国剧传习所,收集戏剧史料,约请戏剧专家讲演、教学,王瑶卿和梅兰芳、余叔岩、尚和玉萧长华、郭际湘等担任教师,培养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为新中国的戏曲教育事业贡献出他晚年的全部力量。1950年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正式建立,聘清了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萧长华、马德成谭小培、张德俊、鲍吉祥金仲仁九位名誉教授,那时王瑶卿已七十岁。从这时开始,他就在戏校教戏了。同年,他参加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被选为会议主席团成员,与各地戏曲工作者一起学习、探讨发展中国戏曲事业的各项政策。他从来主张传统的戏曲剧目必须进行不断地改进。一九五三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出版《京剧丛刊》时,其中一部分剧目的整理修改,得到他的支持与指导,他还亲自参加了《穆柯寨》《穆天王》《长坂坡》《悦来店·能仁寺》等戏的整改工作,亲自订正了《玉堂春》《樊江关》等戏的修改本。同年5月,王瑶卿出席了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当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一九五三年十月,在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1年,戏曲实验学校改隶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王瑶卿任校长。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典礼的大会上,他致词说“政府任命了我,是咱们戏剧界大家的光荣,我虽然年纪这么大了,既赶上毛主席的新时代,就应该有一分精神尽一分力量。”他在戏校正式就职的那一天,更坚决表示“愿把平生所学所会的全部贡献给国家”。他在培养年轻一代的京剧表演艺术工作者的工作上作了始终不懈的努力。
在1952年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王瑶卿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盖叫天一起获得了中央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
因病逝世
1953年,王瑶卿因患高血压症,中风不语,医治无效,于1954年6月3日,于北京逝世,享年74岁。文艺界、戏剧界为安排他的葬仪组成了治丧委员会,周扬为主任委员,刘芝明、田汉、欧阳予倩洪深老舍马彦祥、梅兰芳、程砚秋、萧长华张庚、罗合如、马少波史若虚等为委员。同年6月25日,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总结了王瑶卿勇于创造革新和勤于教育后代的一生。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师承关系
王瑶卿自幼从师谢双寿,后又私淑余紫云梅巧玲等名家,博采众长。在剧本、表演、唱腔、装饰诸方面进行了大胆卓有成效的创新,集前辈旦角艺术之大成,并丰富了旦角的表演艺术,使旦行大大提高了在京剧行当中的地位,与生行并列为京剧舞台上的主要行当。他一生从艺、授艺六十余年,创立流传最广的旦行流派,世称王派。
弟子传人
王瑶卿是中国京剧界授徒最多的一位导师,目前公认的约有400人以上,四大名旦“梅程尚荀”都曾向他学习,被称为“百科全书”。王瑶卿先后所收弟子,据统计有四百余人。正因为他的弟子众多,教育培养的成果极大,人们戏称他为“通天教主”。
王瑶卿的弟子众多,包括程玉菁、冯玉铮(冯子和之子)、罗玉苹(女)、于玉蘅、范玉秋(女)、牟玉秀、张玉英(女、非中华戏校之人)等。还有李艳香、李吟香、李沁香;马艳芬马艳云章遏云、章逸云;张云燕、张贯珠、张婉云、张曼君、赵金蓉、赵云、杜丽云、杜近芳华慧麟李慧琴、海艳琴、雪艳琴(黄咏霓)、邓德芹、王芸芳、王兰芳、梁小鸾冯金芙金碧艳云燕铭毛剑秋毛剑佩谢虹雯、绿染香(本姓杨)、小王玉蓉(王玉蓉之女)、杨德华等(以上女)。以及黄玉麟绿牡丹)、李香匀、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吴秋、戴衍万、林秋雯、高华、李凌枫(李缉之)和张君秋师徒等人也从王瑶卿学习。还有徐碧云赵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向王瑶卿请教。此外,票界的南铁生、章小山、苏效宇也是半师半友的关系,聆教于王瑶卿。
王派艺术流传的特点是,虽然门人遍及全国,甚至再传、三传,却并不以具体的唱、念、做、打的摹仿相似为标志,而是在演员自身的条件和基础之上分别体现其影响,于表面则无迹可寻。继承王瑶卿艺术最全面的是赵桐珊、刘秀荣,嗣子幼卿、女铁瑛,皆能继承王派艺术。
个人作品
参演作品
参考资料
唱片作品
参考资料
艺术特点
唱念特点
王派唱腔刚柔并济、古朴典雅,王派的表演稳健洒脱、以情取胜。他的《四郎探母》不论是扮演太后还是公主,都非常绝妙。至于王瑶卿在唱念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主要是抓住了“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个环节,大作文章,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唱之所以被誉为“有骨头”的唱,就在于它具有清丽、润俏、遒劲、醇厚的特点,犹如朗月霁风,明爽沁人。他的念白,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当属“京韵白”,这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清朗爽利,成为王氏念白的特点。
装扮特点
在舞台艺术上,王瑶卿有很多的创造,如《十三妹》中的何玉凤,过去是踩跷,他演时不踩跷改着小蛮靴,而且在服装上一也有所改进,使这一女英雄的形象给人以健康壮丽之感。《湘江会》中的无盐娘娘,过去演时是勾脸谱,他演时认为勾上花脸扭捏作态不好看,就改为本脸。《珍珠烈火旗》中的双阳公主,是少数民族的女英雄,他演时背插长方靠旗,手持直刀,从盔头到发饰都有新的设计。这些创造,在当时都有较大影响,促进了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
表演特点
王瑶卿表演的突出点,就是以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情感为依据来刻画人物。他非常讲究“戏文”“戏理”和“戏情”,尤其注重“心戏”。他常说:“戏是人唱出来的”,“死戏可以活唱,戏死可以唱活”。一出普通的开场戏,他能唱成有声有色的大轴戏。
王瑶卿在台上,健康大方,从来没有那些轻浮娇弱的表演,身段动作的节奏感、分寸感,强而且准,很有筋骨,做到柔而不软,脆而不拙,媚而不俗,穗而不花。《悦来店》何玉凤的“趟马”,《棋盘山窦仙童的“起霸”,都有这种风韵。
剧目题材
王瑶卿一生所演出的各种各类剧目、所创造的各种各样人物,不计其数。尤其是他晚期所演所教的剧目,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思想内容上看,一类是表彰英勇筋骨,忠烈、卫国御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木兰从军》《金猛关》《江南捷》《战洪州》;一类是具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满幸福、主张妇女解放的民主思想的,如《孔雀东南飞》《穆天王》《烈火旗》《棋盘山》《天河配》《王宝钏》《玉堂春》;一类是宣扬驱强抗暴、彰善瘴恶和显现妇女的聪明才智、谋略胆识的,如《儿女英雄传》《庚娘》《荀灌娘》《萦救父》。再有一类应当特别提出的就是,热情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美好心灵的兄弟民族妇女形象的“旗装戏”,表现提倡民族和睦、厌恶民族战争的可贵思想,如《苏武牧羊》《雁门关》《探母回令》。剧中的胡阿云、萧皇后、青莲公主、铁镜公主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兄弟民族女性。
教学方法
解放初期,王瑶卿任中国戏曲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校长,成为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特别是他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梨园弟子。王瑶卿主张因材施教,并不执着于培养王派旦角传人,而是根据徒弟自身特点为他们琢磨唱腔,研究独有剧本,因此造就了后来的京剧“四大名旦”和其别具一格的戏曲风格。
教戏特点
王瑶卿教戏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他为了京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戏曲事业的繁荣,摒弃私心,全力以赴,在教戏时,毫无保留,倾囊相赠。他总是把自己多年来刻苦钻研所得到的技艺和经验,拣有一用的,全部、无私地传授给后辈,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演的戏,所演的人物,了解如何运用、创造、表现这一人物的艺术手段总是教育年轻的演员要努力学习,多方求教,积累丰富的艺术创造的成果,从而含英咀华,博中求精。同时他还把“诲人不倦”的精神,与“学而不厌”的态度结合起来,他不仅把自己如何向前辈学习的实践经验传授下云,而且还经常把学生们的艺术创造拿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他并把这样的精神传给他的学生们。
二是他主张因材施教,他总是分别对象,根据学戏人各自不同的条件,有所侧重,而不是千人一律地教给他们,使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所短,闯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因此他的学生大都能根据各自的才能进行各自不同的创造。著名京剧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是经过王瑶卿悉心培养才在舞台上显出光彩的。王瑶卿并帮助他们各自创建了自己的流派
人物成就
创立旦角王派艺术
王瑶卿是旦角唱大轴、挂头牌、创流派的第一人。他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非青衣、非花旦的“花衫”行当。塑造了许多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何玉凤花木兰、梁红玉等。
王瑶卿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后传人最多、流布最广的旦行流派。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传统程式,改革和重新设计唱腔,使之优美富于变化,如经他加工的《苏三起解》的八句反二黄,《汾河湾》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黄三眼等,均成为沿传下来的唱腔。念白纯正传神,注重分辨四声、尖团和软硬气口,尤擅京白,善用虚字及语气词,提炼北京妇女的生活语言加以艺术化,兼有爽脆刚劲,以《得意缘》《樊江关》《棋盘山》《十三妹》等剧为代表。做工细腻生动,在青衣戏中创造运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变了传统“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长坂坡》的抓帐的表演,即由王瑶卿首创。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湾》的进窑,《长坂坡》的跑箭和《失子惊疯》的疯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础上由王加工创造而成为旦行必备的特技。
王瑶卿武功扎实,腰腿功夫稳练,刀马戏的武打出色,并且创造了不同于刀马旦的花衫打法,有稳、准、快、美的特点,《娘子军》《金猛关》《珍珠烈火旗》《棋盘山》《穆天王》等均极精彩。他还丰富了旗装戏的剧目和表演,不仅台步、身段等外部动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气度,如《雁门关》(饰萧太后)《梅玉配》(饰韩翠珠)及《探亲家》《坐宫》《珠帘寨》《万里缘》等,均成为后来演出的范本。
改革创新传播京剧
王瑶卿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强调演人物,无论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因此所演人物丰满、真实,而且绝无雷同。王还对服装、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于清末废除跷工,又改良《打鱼杀家》《樊江关》《穆柯寨》《破洪州》等剧中的服装,结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变化,例如创制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在传播京剧艺术方面,王瑶卿亦有重大的贡献,他主张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能因材施教,一生曾为众多的京剧演员(包括四大名旦)设计唱腔与表演,发挥各类演员不同素质、风格的特长,做到因人设腔,因戏设腔。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牛郎织女》《柳荫记》等新编剧目中,紧密结合情节、人物,不受句式字数的制约,创制了新腔,对京剧的乐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较大的突破。
提携成就四大名旦
在王瑶卿众多的弟子中,成就最大的就是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拜王瑶卿时,都已较有名气,因为王博学多能、改革出新、传艺有术。梅与王祖上是世交,两人亲情、友情兼具,梅对王十分钦佩尊重,王对梅也时时处处关切。王教过梅许多戏,如果说“花衫”是王首创,梅则是最先、最优秀的实践者。梅排的新戏,如《西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大部分是经过王参与创作、设计、排演或创腔的。程早年嗓音不太好,王认为一般青衣唱腔程嗓子吃不消,后来王把《骂殿》、《玉堂春》、《三击掌》等戏的唱腔从头到尾都改为适合程嗓音的曲调,形成了后来戏迷们最喜爱的委婉缠绵、凄怆动听的“程腔”。经典名剧《锁麟囊》的唱腔也是王和程花了40天时间反复推敲而成。荀慧生原为梆子花旦,后改演京剧,王把自己的看家戏都授予荀,把革新了的花衫唱腔及表演也传给荀,并帮荀设计了适合于他的低回婉转、圆润柔媚、美妙动听的一段段“四平调”、“南梆子”、“二黄快三眼”,所以人云荀慧生的花旦戏“得瑶卿之神髓”。尚小云嗓音高亢,但原先吐字太死,王瑶卿则在他高亢的基础上,帮他调整得字正腔圆、节奏鲜明,为他演唱艺术打下基础,形成了尚后来独特的风格。尚小云初次挑班,王瑶卿亲自为之把场,并让尚演出名剧《乾坤福寿镜》,此剧原为王瑶卿的拿手戏,而这次王则改扮丫环,为尚助演,此次演出轰动申江,也为尚小云创立尚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物评价
王瑶卿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京剧发展中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与谭鑫培一起成为京剧两大改革家。(广州大剧院评)
王瑶卿演戏特别用心,看戏也特别用心,对和他同台演过的著名演员的表演、唱法他都学得来。他因与刘鸿昇曾同台合演,又与他的二弟汪(桂芬)派老生王凤卿多年同台演出、共研剧艺,故此对刘派、汪派都有研究,特别是他与一代艺术宗师谭鑫培合作演出了好几年,因此对谭派老生的舞台艺术十分熟悉。(《北京戏剧报》 刘乃崇评)
王瑶卿善创新腔,他创的腔既柔和、婉转,又能突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后来常演的传统剧目中一些旦角戏,几乎都有他编创的新腔。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初期上演的新剧中,他根据他们各自的嗓音特点,曾帮助编创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唱腔。突破京剧程式的创造,对后来京剧唱腔的音乐变化和剧本唱词的句法编写,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王瑶卿对念白也很有讲究,尤其是“京白”念法,更创有独特的风格。他讲究四声,抑扬顿挫之中严格地分有软硬气口。他把北京妇女生活语言,加以提炼,念得清脆、豪迈、爽朗、圆润、醇厚、动听。他能把虚字念得出神入化,使其起到帮助表演,增强艺术魅力的作用。王瑶卿创造了青衣新的表演方法,使青衣这一行当有了生动的面部表情、细致的身段动作和烘托剧中情节的水袖等舞蹈动作,很多青衣角色的表演艺术,都是经他创新丰富的。(安徽音乐广播评)
1949年他被任命为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戏曲实验学校教授;1950年当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7位戏曲艺术大师获得了荣誉奖,他们是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的王瑶卿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王瑶卿先生传略》 刘乃崇评)
1953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淮安市历史名人 陈锐编评)
后世纪念
1981年10月21日,为纪念王瑶卿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国家京剧院在北京政协礼堂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首都戏剧界的知名人士、王瑶卿的生前好友、王瑶卿在京的弟子和学生们共一百四十多人出席了会议。
1986年5月11日,王瑶卿学术研究会成立于北京。
2016年12月28日下午,“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纪念一代宗师王瑶卿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人物故居
王瑶卿早年居住东城区椿树胡同,后迁至韩家潭(今韩家胡同),最后定居宣武区大马神庙28号(今培英胡同20号),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梨园春曾是戏曲界、文学艺术界集会的场所。每当华灯初上之时,这里车水马龙,人们相继云集于此。
参考资料
一位王瑶卿 半部京剧史 .人民资讯 .2024-03-18
..2024-04-02
..2024-04-02
走近京剧——王(瑶卿)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4-02
..2024-04-02
..2024-04-02
..2024-04-18
..2024-04-18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4-04-18
..2024-04-02
..2024-04-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初登舞台,收获赞誉
持续革新,独树一帜
嗓子“塌中”,渐退舞台
执教经历
因病逝世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师承关系
弟子传人
个人作品
参演作品
唱片作品
艺术特点
唱念特点
装扮特点
表演特点
剧目题材
教学方法
人物成就
创立旦角王派艺术
改革创新传播京剧
提携成就四大名旦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人物故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