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泰(1891年12月1日至1968年10月16日),又名俭如,字树人,
临川区钟岭人。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
1913年,饶毓泰赴美留学。1922年获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
南开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2年和1944年至1946年间两度出国从事科学研究。回国后先后在北京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6月,饶毓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新中国首届院士(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饶毓泰主要从事气体导电和分子光谱研究。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开设了《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光的相干性理论》《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光磁双共振》等课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饶毓泰,1891年12月1日生于
江西省临川。幼年随
叔父和
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
求学经历
1903年,饶毓泰进入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前身抚州中学堂)学习。1905年,
废科举三年后,饶毓泰只身前往
上海市就读于中国公学,后来转入“中国新公学”。
1911年,饶毓泰从南洋公学毕业后,回家乡担任中学教师,不久考取江西省官费,1913年2月到
美国留学。初入
加利福尼亚大学,后后转学
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
学士。次年,入
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学
耶鲁大学和
普林斯顿大学。192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低压电弧的电子发射
速率,导师为后任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的K.T.康普顿,
诺贝尔物理学奖A.康普顿之兄。
工作经历
1922年8月,饶毓泰返回祖国,即赴
天津市参与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创建,出任教授兼系主任,并开始在中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29年,饶毓泰赴德国
莱比锡大学波斯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的论文。这一时期,他还担任中国教育部特约编辑、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立北平科学研究院海外研究员等职。
1932年,饶毓泰回国应聘于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次年,调入
北京大学,先后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大理学院院长。抗战期间,北大南迁至
昆明市,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亲自开设和讲授《光学》《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1944年,再次赴美国,与人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的研究,测定了光谱的退偏速度,获得了含
同位素气体分子的转动光谱和分子内部运动的重要信息。1947年,回国继续担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48年3月,饶毓泰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
解放后,饶毓泰继续在
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至1951年,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1952年北大院系调整时,辞去院、系领导职务。1954年以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政协常委。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召开,饶毓泰被评选为新中国首届院士(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后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和迫害,饶毓泰于1968年10月16日去世。
科研成果
在
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康普顿研究气体导电时,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
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
饶毓泰早年便设计了新型低压电弧光源。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铷和铯原子光谱线的反
斯塔克效应实验中,观测到它们的主线系的分裂和位移。上世纪40年代,他与合作者在分子光谱和
原子结构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记录了难以分辨的ω3的转动光谱,为研究
同位素气体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开辟了途径。
1922年,饶毓泰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水银蒸气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回答了当时世界性难题“在小于最小
电离电动势的电压下,产生电离所需要的能量问题”,在物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当时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就,饶毓泰则是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开垦播种”阶段十人世界物理学的先声人物之一。
人才培养
饶毓泰在南开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学者刘晋年、江泽涵、申又帐等人,都曾受教于饶毓泰。不少优秀学生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有较大影响,国际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便是其中之一。
讲授课程
饶毓泰曾为中、青年教师和外校进修教师开设了《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光的相干性理论》《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光磁双共振》等反映世界最新科技发展课程,帮助青年教师赶上激光问世后光学和光谱学迅速发展的步伐。
主要著作/论文
著作
饶毓泰著有《铷铯主线系的反斯塔克效应》等。
论文
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家庭
饶毓泰的父亲饶之麟,为
清代举人、拔贡生,曾任户部主事。母亲余峨之。
婚姻
饶毓泰的第一任妻子是朱毅农,两人于1924年完婚。后因两人性格问题于1929年离婚。1934年饶毓泰经
北京大学同事撮合,与
上海市女子张明因结为伉俪。张明因也是再婚,并有一个4岁的女儿。饶毓泰对这个继女如同己出,改名为饶慰慈。1937年秋,饶毓泰夫妇将女儿送往上海,二人辗转来到
长沙市。11月,因日机空袭长沙,形势危险。饶毓泰将妻子送回上海。没过多久,妻子突患伤寒病去世。
社会关系
所获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于:
后世纪念
追悼会
1978年,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为饶毓泰平反昭雪的追悼会上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参加了追悼会。
饶毓泰奖学金
1984年北大物理系光学教研组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将他生前留下的5万元积蓄设立“饶毓泰奖学金”,以鼓励先进,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饶毓泰基础光学奖
《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于1991年饶毓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在
北京大学创立。该奖用以奖励在中国从事基础光学研究工作并做出突出成就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
饶毓泰物理奖
为纪念中国物理学界前辈在开创中国物理学事业和创建
中国物理学会所做出的贡献,特设立五种物理奖,而“饶毓泰物理奖”便是其中之一。主要奖励在光学、
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个人或在科学技术上为中国物理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
人物评价
饶毓泰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光学学科的先驱者。他为
中原地区的早期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饶毓泰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工作50余年,是世界上早期研究
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界泰斗”。(
临川区人民政府评)
饶毓泰不仅致力于教学,并坚持学术研究。他精通英、德、法文,国学根底也非常好,学术造诣极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学界将他和
叶企孙、
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
四大名旦”。(光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