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翼木
隐翼科隐翼属植物
隐翼木(学名:隐翼木属 paniculata Blume)是隐翼科隐翼属植物,乔木
形态特征
隐翼木是一种乔木,高12-30米,胸径50厘米左右;枝条扁圆,有皮孔及纵纹,无毛。叶对生,宽椭圆形至披针形,长7-17厘米,宽3-7厘米,顶端急尖或短尾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绿色,侧脉6-8对,向叶缘弧形延展互相连接,下面叶脉比上面凸出,显明易见,细脉网状;叶柄长5-7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细长而柔弱,长20-25厘米;花白色或乳白绿色,细小而极多,可达150余朵,密集;无花瓣;萼筒短,被灰白色绒毛,直径1-2毫米,萼齿5,三角形,长0.5-1毫米;雄花雄蕊5,着生于萼齿间凹处,与萼齿互生,花丝细长,长可达2-5毫米,长于萼齿5倍,花药扁圆,片状,二裂,有药隔,药室侧生,退化子房短,矩圆形;雌花的雄蕊花丝短,长不超过萼齿,子房密被灰白色绒毛,2室,胚珠多数,柱头2裂,其顶端中心内凹,退化雄蕊长不超过萼齿。蒴果扁圆球形,直径2毫米,顶端有喙,花柱宿存,果成熟时室间开裂,柱头及花柱亦随之一分为二;果梗长约1毫米;种子椭圆形,扁,微小而极多,沿一侧有半透明的膜翅。花期7-8月,果期9-11月。
分布范围
隐翼木分布于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金平、屏边苗族自治县景洪市勐腊县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南端,东经98°9′-104°5′,北纬21°07′-23°07′,地处东南亚热带边缘。
生长环境
隐翼木主要生长于海拔350-1300米山谷、疏林潮湿沟谷雨林及季雨林。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不低于20℃;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10月,但旱季有大雾可补偿水份之不足。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5.5,枯枝落叶分解迅速,有机质丰富。隐翼木生长在绿茵苍翠、森林茂密、常年潮湿的林中,喜微弱光照。与其伴生的主要树种有绒毛番龙眼、轮叶戟八宝树、窄叶翅子树、棒柄花等植物。
繁殖方法
隐翼木通过种子繁殖。因蒴果成熟时纵裂,种子小而有膜翅能随风远扬,必须适时采种、沙藏,进行发芽试验。应选择生态环境相近的林地播种或移植。因种子十分微小,播种时可适当掺沙。苗床土层要求疏松浅薄,以腐质土为佳,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以80%左右为宜。
主要价值
隐翼木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成分,在中国云南为其分布区的北缘。对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及其分布规律有科学价值。该种植物花期郁金香溢人,其化学成分、经济用途均有研究意义。
保护级别
隐翼木的保护级别为濒危(EN),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
物种现状为稀有种,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隐翼科仅1属5种,中国仅此一种,分布区狭窄,生长于湿性沟谷雨林中,通常3-5株星散生长。因其种子极微小,自然繁殖力弱,产地森林被大面积采伐,以及毁林耕种等综合因素而导致隐翼木日趋濒危。
保护措施包括在中国云南勐腊县苍自然保护区有星散分布,建议有关部门选择数小片划为自然保护点,并适当开展引种栽培试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引种存活一株,虽尚未开花,但枝繁叶茂。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繁殖方法
主要价值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