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清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夏四清,1965年3月出生,是一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于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并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他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学术简介
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针对当前水环境问题是我国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战略问题,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水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研究适合国情的污水处理及回用等相关技术尤为重要。针对低碳/氮、碳/磷比城市污水常规生物处理工艺不能达标的问题,夏四清教授:1)开发了化学生物絮凝耦合工艺,研发了根据进、出水总磷浓度的前馈、反馈复合环路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实现了化学混凝和生物处理技术的耦合,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DGGE、克隆、FISH等技术阐明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从分子水平剖析了系统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化学生物相互耦合的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均在2.0以上的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和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上,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针对污水资源化问题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各耦合单元的去除规律,剖析了多段膜与生物处理的耦合机理,有效解决了膜污染问题;以此为基础研发的集装式耦合成套技术实现污水多种形式的资源化利用,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3)研制出了电导型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生物传感器,实现了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快速监测,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影响因子为5.06和3.186的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和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
2004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英文42篇;SCI收录32篇,其中影响因子2.0以上14篇、3.0以上7篇、5.0以上1篇。发表论文被CSCD 收录65篇、SCI收录32篇、EI 收录43篇、ISTP收录8篇。发表SCI论文近5年被引用合计66次,其中他引36次,单篇引用最高12次,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篇引用最高8次。近5年来被引用的中文论文有83篇,引用次数合计680次,其中他引554次。单篇引用最高45次,他引44次;第一作者单篇引用最高36次,他引32次。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合计为746次,他引合计为590次。
申请国家专利18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1项。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教育博士点基金计划”等人才项目获得者。
近年来获奖情况
1. 2006 ,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组合技术与设备研究,一等奖,排名第1;2. 2008,国家技术发明奖,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应用,二等奖,排名第2;3. 2008,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一等奖,排名第3;4. 200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与应用,二等奖,排名第8;5. 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二等奖,排名第5;6. 2005,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环境痕量物质的分析检测与反应表征方法研究,三等奖,排名第4。
近年代表性论文
1. A novel nitrite biosensor based on conductometric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cytochrome c nitrite reductase composite membrane. 2009, 02,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SCI \u0026 EI, IF 5.061)2. A novel biosorbent for dye remov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of Proteus mirabilis TJ-1, 2009, 04,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u0026 EI, IF 2.337).3. 表演 of a pilot-scale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in treating bathing wastewater,2008, 10,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u0026 EI, IF 3.103)4.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flocculant by Proteus mirabilis TJ-1,2008, 09,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u0026 EI, IF 3.103).5. removal 表演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动力学 response to nitrogen ratio in a compact suspended carrier biofilm reactor,2008, 03,Ecological Engineering (SCI \u0026 EI, IF 2.175)6.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and compounds by an aerobic/anoxic membrane biofilm reactor. 2008, 09,液态水 Research, (SCI \u0026 EI, IF 3.427).7. Study of 4-t-octylphenol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granular sludge,2008, 0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SCI \u0026 EI).8. Development of a conductometric 磷酸盐 biosensor based on tri-layer maltose phosphorylase composite films,2008, 05,Analytica Chimica Acta, (SCI \u0026 EI, IF 3.186).9. Study on membrane fouling of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reating bathing wastewater ,2008, 1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u0026 EI)10. An efficient DPB utilization process: The modified A2N process,2008, 02,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SCI \u0026 EI, IF 1.872).11. The effect of Fe0/Fe2+/Fe3+ on 1-溴-2-硝基苯 degradation in the anaerobic sludge. 2007, 05,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u0026 EI, IF 2.337).12. Operation of three parallel AN/AO processes to enrich denitrifying removing bacteria for low strength wastewater treatment,2006, 03,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u0026 EI),13. Nutrients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in a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2006, 04,Process Biochemistry, (SCI \u0026 EI, IF 2.008)14. Conductometric nitrate biosensor based on 甲基 viologen/Nafion (R)/nitrate reductase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s,2006, 04,Talanta, (SCI \u0026 ISTP, IF 2.810).15. DGGE analysis of 16S rDNA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in chemical-biological flocculation and chemical coagulation systems,2005, 11,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u0026 EI, IF 2.586)16. Biodiversity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chem-bioflocculation treatment process, 2005, 03,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SCI \u0026 EI, IF 2.173)17.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locculation process to treat municipal sewage and analysis of biological, function,2005, 01,Journal of Environ.Sciences-China (SCI \u0026 EI)
科研项目
2009-2012 复合膜材料及膜组器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国家 863 计划重点课题。
2002-2005 化学生物絮凝组合技术与设备 国家“863”计划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重大专项课题。
2009-2011 水网地区小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010-2012 氢基质自养微生物去除水中氧化性污染物的机理和方法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011-2013 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生物调控机制及原理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跟踪项目。
2008-2009 先进材料膜生物反应器用于污水处理的性能和经济指标研究,上海2010年世博会专项基金
2006-2008 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持,完成。
2004-2007 化学生物絮凝污水处理新工艺的微生物”小生态”作用机理研究,曙光计划项目
获奖及专利
科技获奖:
1.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应用,排名第2
2. 2006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组合技术与设备研究,排名第1
3.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与应用,排名第8
4. 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排名第3
5. 200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排名第5
6. 200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环境痕量物质的分析检测与反应表征方法研究,排名第4
个人荣誉:
1. 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 2010年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支持
3. 2009年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
4. 2009年获第十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5. 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 2003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术简介
近年来获奖情况
近年代表性论文
科研项目
获奖及专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