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信(1926年11月22日-2005年10月11日),男,湖南陵人。1944年考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1945年入西南联大电机系学习。1946年回到北京清华园,进入电机系二年级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11月离校去华北
解放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电机系。
1942年李传信同志进入湖南明德中学读
高中,1944年秋考入西南联大先修班,1945年入西南联大电机系学习。1946年抗战胜利后,李传信同志随组织由
昆明市北上回到清华园,进入电机系二年级学习。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11月,他离校去华北解放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一生矢志不渝。因病于2005年10月11日13时37分在北京
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9岁。遵照李传信本人遗愿,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历任
北京师范大学党总支副书记,
清华大学副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常委、党委书记,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译有《速调管》、《反射速调管》。
李传信任无线电系总支书记和系主任期间,坚定地推进学校为适应国家发展新兴科学技术需要而建设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大决策,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团结干部,组织队伍,实干苦干,将无线电系从单一学科发展成为包含电视、通讯、雷达、
微波、半导体、激光、电子物理、电真空等多个学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短短几年,无线电系逐步成为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在全国有影响的一支队伍。
李传信同志十分重视根据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在他的领导下,全系教职工与有关部门紧密合作,研制成功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教师队伍建设上,李传信同志既重视带头人的培养,又重视团队精神的形成。
在人才培养上,李传信认真贯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的方针,在教学工作中,他重视打好理论基础,同时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期间无线电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新兴学科技术人才,毕业生分布在我国相关行业的生产单位、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和国防部门,成为各单位的骨干,他们后来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两院院士、将军、校长、企业英才,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新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传信同志多次向学校党委反映,在中央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终将无线电系从
绵阳市迁回清华园,这对
清华大学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担任教务长期间,对教学改革做了大量工作,曾于1989年获国家教学管理改革成果奖。他与
高景德校长一起,明确提出了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还明确了“一个根本(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三方面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及“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学校要建成以工科为主的高水平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他总结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凝练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作为
清华大学学风。他一贯强调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教师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些思想至今对指导学校工作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传信十分重视传承清华的优良传统,着力于清华校园文化建设。他参与策划了为母校七十周年立石纪念,由他和另一位校友共同拟定“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碑文镌刻于巨石之上,立于工字厅前。他直接领导组织清华英烈碑的建立和
闻一多先生雕像的建立。雕像旁刻下的闻一多先生的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是他查阅闻一多先生的有关材料精心选择的。2000年1950届同学毕业五十周年,他亲自提出“强国富民,
清华大学之志”两句话,并操办制成木屏赠送给学校。这些都反映了李传信同志对学校的热爱,同时也把清华的优良传统熔铸在了校园里,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清华学子。李传信晚年的著作《清华往事纪实》,汇集了近二十年来他撰写的文章和讲稿,生动记录了学校各个时期发展历史,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