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1892年—1972年),男,字华轩,又名希,
灵丘县沙坡村人,医学家。毕业于太原中医研究会。
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输卵管妊娠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1972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
舅父张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自幼从其学医习文,日积月累,加之勤奋刻苦,终于尽得其传。
15岁时即能治疗一般的疾病,长大以后虽在当地小学任教,但每有闲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逐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门。
1919年被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猎。
工作经历
1922年毕业,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乾堂等行医。其后,先后任李翰卿诊所医师、“太原红十字会施诊所”医务主任、“太原红十字医院”副院长、体乾堂医师,兼太原国医公会执委。
35岁时开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
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
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姓治学,以《
黄帝内经》《伤寒》《金匮》《
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为基础,治病尤遵
张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用药非常
精练,循规蹈矩,严于法度,从不用一味多余之药。不仅精于中医内科、
妇科学,而且对
小儿科、外科及老年病学方面亦研究颇深。其学术思想,主张熟读中医经典,兼及后世各家流派,加以融会而贯通之,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验证之。李氏对于经方,尤其研究精深,他喜用经方并善用经方,却又不泥于经方。在诊断上,他强调应按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还重视腹诊,以及观察色脉喜恶,务求辨证精确;在治疗上,重视脾胃,认为难病多,久病多瘀,善用活血祛瘀之法,用药配伍注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滞,更强调用药力求精练。
1970年和
于载畿等人组成的“
输卵管妊娠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共同完成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该项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卫生部级科研发明奖”及“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
一等奖”等。
宫外孕Ⅰ号方、宫外孕Ⅱ号方,作为该项成果的标志,亦被先后载入各种医药学辞典及
教科书中。
论文著作
为了启迪后学,李氏集平生治学《
伤寒论》之心得及临证经验。
1959年编著成《伤寒113方使用法》一书。
1960年在李翰卿指导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进一步充实整理《伤寒113方使用法》为《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其手稿今存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1年起计划撰写一本中医治疗疾病的实用临床手册性质的书,积累资料甚丰,几经辗转至今尚有277册资料保存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70年在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会议”期间,突然患
脑出血住北京医院。
1972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社会任职
1946年任“太原中央考试处”襄试委员。
1949年下半年,
太原市成立了“中医研究会”,被推举为会长。
1952年“中医研究会”改组为“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任中医会长。
1954年任“太原中医学会”会长。同年起历任
山西省第一、二、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工作规划”,李翰卿任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成立,任所长及党总支委员。同年任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
1959年任“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同年8月起历任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
社会活动
1949年太原解放后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一部,计1942册图书捐赠给国家,山西公学图书室在6月19日的《
山西日报》上刊登鸣谢启事。
1963年9月接待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师率队的毕业班实习生一行20余人。
1971年—1972年间在太原举办了两期全国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输卵管妊娠学习班,病重期间由
朱进忠介绍了李老妇科的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