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晚清学者。1844年中举后,先后主讲岷州文昌、
天水市、宁远书院。后历任
兴平市、富平知县,扶危济困,政声斐然。辞官回乡后,潜心学问,闭门著书,著作10余种。
王权(公元1822年-1905年)
甘谷县人,晚清学者。1844年中举后,先后主讲岷州文昌、天水、宁远书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后历任兴平、富平知县,扶危济困,政声斐然。1886年辞官回乡,潜心学问,闭门著书,著作10余种。
王权少时聪颖,文章出众。16岁应童试,受到
古浪县知县陈世熔的赏识,不久考取生,陈世熔招他到古浪县署读书。陈学问宏富,诲人不倦。王权刻苦攻读,历时5年学问大长。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赴省应
乡试,中
举人。两年后,他的老师龚衡令任
兴平市知县,他随师来兴平县署读书讲学。他“善赋诗,擅
文言文”,后曾长时间主讲于文昌、
天水市、正兴、兴文四所书院,教学“诲人不倦,文风蔚然”,在陕甘两省颇有声望。
咸丰八年(1853)任甘肃文县教谕。
同治五年(1866),经保准以知县选用,任
陕西省延长知县。时值
回族起义,人民生活困难,他力改弊政,提倡节俭,招人垦荒,分给贫民耕牛、籽种,为当地人民做过不少好事。
同治十三年(1874),任兴平知县,为政清廉,关心民疾。当时“官差”浩繁,过往军旅经常临时拉差。为减轻农民负担,他用公款买50匹马,交城郊农民喂养。发给草料费,闲时耕田,忙时支官差。
光绪三年(1877),陕西发生饥荒,他一面减轻赋税,厘定差役,一面力请赈救,举办义仓,筹集钱物,开办粥厂,亲自施舍。县内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些
秀才,无钱起程应考,他从自己薪俸中,捐银一千两资助。为教化后人,由他自己捐资,亲自主持续修《
兴平县志》,并重修了槐花书院及文昌楼,大兴教育之风。
王权为官刚明廉峻,不畏权势,处处为民着想。光绪七年(1881),
陕西省又遭大旱,收成大减。
兴平市上报的粮食产量数字最少,省当局欲隐瞒灾情,让
知府出面给王权写信,要他改动上报数字,他执意不肯。省上又要各地续捐义粮,他又据理力争,使兴平人民得以免捐缓征。一次驻藏某大臣路过兴平,随从人员仗势勒索钱财,被他重重打了一顿。为此,引起上司不满,竟被罢官,兴平人民数百人赴省泣留未乞。他在诗中写到:“五载共观摩”,“宦路棘荆稠”。从1874年到1884年的十年间,他在兴平曾三任知县,他每次去任,总有数百士民到省上恳留;每次到任,群众都夹道欢迎。由于他为官清廉,美名远扬而受到尊敬。陕甘总督
左宗棠路过
兴平市,王去迎接,左下车扶起对王说:“足下陇右读书人也,宰相不为知县下车,我为读书人下车。”一时传为佳话。
光绪十年(1884),他离兴,任富平知县。光绪十二年(1886),王权辞官路过兴平,迎接的人群长达十多里,入城时,数千人簇拥在车子周围。王权在诗中描述:“耆老掀帷视,群惊鬓雪堆。此生余一面,几载盼重来”。兴平人民为了纪念王权的恩德,于光绪三十年(1904)秋,在槐巷为王权建立生祠,人称“王公祠”。
王权晚年闭户著书,80岁时,突患
中风致瘫,但读书写作仍未停止。著《笠云山房古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与
任其昌合)等著作10余种。
他在《病中遗怀》中写道:“茹痛时吟《正气歌》,病魔其奈定僧何,
文天祥牢狱椒山仗,苦楚都应比此多”,可见其意志之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