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u003c千金食治注释\u003e和\u003c食疗方笺注\u003e两部分合订而成。它们是我国古代重要食疗专著。为唐医学家孙思邈(581—682)所撰。《千金食治》即是“备急千金要方”原书的第26卷,书中论述了日常生活里所食用的果、菜、谷、肉的性、味、
药理学作用、服食禁忌及治疗效果等。〈食疗方〉由元代营养学家
忽思慧撰写。他曾任饮膳太医,管理宫廷的饮膳烹调工作,著有《
饮膳正要》一书(3卷)。食疗方〉是〈饮膳正要〉第2卷中“食疗诸病”一节的61个方子,分成植物类食疗方和动物类食疗方二个体系,保存了有益于补养身体,防治疾病,简便易行的食疗方剂。
孙思邈,
唐朝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
杨坚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
李世民要授他爵位,
李治让他做
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
千金要方》30卷和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 、 《福禄论》 、《摄生真录》 、 《枕中素书》 、 《会三教论》 、 《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昔神农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芳尹而汤液之剂备。
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
岐伯而砭艾之法精。虽大圣人有意于拯民之,必待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二贤而能事毕矣。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者,其名医之良乎!(X2Y;p%l!U"e
4u!u0O#y#T8H(o有唐真人
孙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时之志,当
李世民治平之际,思所以佐后庇民之事,以谓上医之道,真圣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农、黄之旨,发明岐、挚之学,经掇
扁鹊之《难》,方采仓公之《禁》,前
张仲景《黄素》,元化《绿》,
葛洪之《必效》,胡居士之《经验》,
张苗之《药对》,叔和之《脉法》,
皇甫谧之《三部》,陶隐居之《百一》。自余
郭玉、
范汪、僧坦、
阮炳,上极文本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总三十卷,目录一通。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香港脚而后
中风、
伤寒、
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浓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使二圣二贤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近而至远,上识于三皇之奥者,孙真人善述之功也。
http://www.eb-cn.net/bbs/frame
PHP?frameon=yes\u0026referer=http%3A//www.eb-cn.net/bbs/viewthread.php%3Ftid%3D2066
http://iask.
新浪com.cn/cidian/browse.php?name=%CB%EF%CB%BC%E5%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