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可追溯体系
食品可追溯体系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指在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记录和存储食品构成与流向以及食品鉴定与证明等各种信息的质量保证体系。
定义与发展
国际定义
不同的国际组织、地区经济组织和国家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欧盟日本强调信息的实用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强调信息的即时性,食品标准委员会强调追溯信息的能力,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则强调信息的完备性。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参照总领性定义,并结合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特征和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概念界定。
共同特点
尽管各国或不同学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定义存在差异性,但它们的共同点较为显著:首先,对于可追溯性,各国的定义均强调其通过标识信息追溯产品历史或追踪产品生产与流向的能力。其次,对于食品可追溯体系,各国或不同学者的定义则强调它是在供应链上形成可靠的连续的信息流,从而使食品具备可追溯性,以便监控食品的生产过程及流向,必要时通过追溯或追踪来识别问题和实施召回。
特征与优势
可追溯食品的特点在于,消费者可通过可追溯标签查看食品的各种信息,了解其质量和安全性。此外,由于遵循安全生产的方式,可追溯食品的安全性通常高于普通食品。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企业或监管者能够通过可追溯体系中的信息追溯和识别问题来源,必要时实施召回。
理论与流程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完整的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食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解决这一问题,增强食品质量安全。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流程分析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流程涉及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记录信息并建立内部数据库,第三方数据中心接收企业端信息,形成中心数据库,消费者通过信息查询平台获取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经济分析
行为主体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和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是可追溯食品的消费与需求主体,其认知、态度、期望和支付意愿等因素会影响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有效实施。
企业行为
企业在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时,其标准取决于收益和额外生产成本,且企业的生产行为会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政府角色
政府在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制度安排不仅影响消费者行为,还应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促进市场的正常运行。
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
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涵盖了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购买决策过程以及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因素。
参考资料
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2024-10-31
食品可追溯管理制度.食品可追溯管理制度.2024-10-31
总局关于发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若干规定的公告(2017年第39号).总局关于发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若干规定的公告(2017年第39号).2024-10-31
目录
概述
定义与发展
国际定义
共同特点
特征与优势
理论与流程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流程分析
经济分析
行为主体
企业行为
政府角色
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