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1弹道导弹(英文:M-51 ballistic missile),是法国原子能军需事务局和法国原子能总署研制的新一代战略核导弹,该导弹装备“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1996年1月取消M-5导弹研制计划,改为研制M51导弹。1997年正式启动M51导弹研制项目。2001年4月首次对M51型导弹进行局部点火试验。2003年11月
法国海军成功在土仑海军基地进行了M51全尺寸模型弹的首次水下弹射试验,模型弹在出水20m后落入大海并。2004年11月M51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完成试车。2006年11月成功在比斯卡罗斯的导弹试验发射中心陆基发射台上进行了M51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2009年4月18日,首次在
可畏级战略核潜艇上进行了M51水下模型弹发射试验。2010年1月27日9时25分,在
菲尼斯泰尔省的欧迪耶讷湾首次通过“可畏”号成功试射了一枚M51潜对地弹道导弹。2015年开始,M51-1导弹被改装为M51-2型,并采用新型核弹头,取代M51-1型导弹所使用的TN75热核弹头,新型弹头的隐身性能和突防能力均将得到提升,M51导弹可服役至2030年。
M-51弹道导弹包括M-51-1、M-51-2、M51.3等型号。导弹射程达6000km,起飞质量54∼56t,弹长12m,弹径2.3m,可携带4~6个核弹头和突防装置,可选择核弹头当量。M51导弹是三级固体弹道导弹,发射质量50t,三级固体发动机都采用碳纤维壳体和高能推进剂,并装有碳一碳喷管。每个弹头的威力为150kt TNT当量。弹体结构采用轻型碳素纤维,使其在飞行过程中更易调整姿态并准确命中目标。导弹装备了电驱动喷管控制装置,液压驱动喷管控制装置相比占用空间较小,需要的维护也相对简单。M-51导弹在飞行中能旋转变轨,突防能力大幅提高,为抵抗敌方
激光武器对飞行中导弹的攻击,采用了抗激光加固措施。
M-51导弹采用近筒外水下点火方式,即导弹被弹出发射筒后不久,未出水前一子级发动机点火,其发射深度一般在水下40m(潜艇龙骨深度)左右。导弹离开发射筒后,发射筒内立即充满水,以保持潜艇平衡,确保下一枚导弹的顺利发射。M-51导弹的发射装置与美国三叉戟2导弹发射系统的结构形式基本相似,采用了半球壳式自裂水密隔膜和气密环等结构。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1992年,
法国国防部第一次提出了新一代M5核导弹的发展计划。根据当时的设想,M5型导弹从1993年开始研制,用15年时间将其发展成为21世纪法国核力量的中坚,并兼具潜射与陆基两种功能。但这一计划刚出台就因经费问题而搁置。1996年,法国总统
雅克·希拉克重新制定了法国核力量的发展计划,使M5导弹的研发工作再次启动。在论证过程中,M5导弹被取消了陆基功能,只限于潜射,其型号也被重新命名为M51。
发展历程
1996年1月取消M-5导弹研制计划,改为研制M51导弹。1997年正式启动M51导弹研制项目。M51导弹第一阶段研制合同于1998年正式签订,2001年4月首次对M51型导弹进行局部点火试验。2001年12月完成M51全尺寸模型关键部件的验证试验。第二阶段研制合同于2002年签订,研制经费57亿欧元。
2003年11月
法国海军成功在土仑海军基地进行了M51全尺寸模型弹的首次水下弹射试验,模型弹在出水20m后落入大海并。2004年11月M51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完成试车。同年末,法国国防采购局正式授权EADS阿斯特里姆空间运输公司生产M51导弹,合同启动资金12亿欧元,总金额为30亿欧元。在M51导弹系统的整个研制过程中,EADS阿斯特里姆空间运输公司将负责M51导弹的开发和生产工程,负责在
布雷斯特的长岛实验基地测试M51导弹系统,同法国舰船制造局(DCNS)在导弹核潜艇上共同进行M51导弹的水下发射试验。此外,在所有的M51导弹系统测试期间,EADS阿斯特里姆公司要负责M51导弹的一切维修保养工作。此外,负责固体燃料推进的法国SNECMA公司和SNPE能源材料公司将与EADS阿斯特里姆公司合作,共同开发M51导弹的火箭推进系统。另外的设备供应商还有泰利斯公司和萨吉姆公司。所有M51导弹开发的最后综合工程将在
波尔多南部的比斯卡罗斯弹道导弹发射基地陆基导弹试射中心举行。
2006年11月成功在比斯卡罗斯的导弹试验发射中心陆基发射台上进行了M51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同年12月获得M51.2研制合同。2007年6月成功在比斯卡罗斯的导弹试验发射中心陆基发射台上进行了M51导弹的第2次飞行试验。2008年11月成功在比斯卡罗斯的导弹试验发射中心进行了M51导弹的第3次飞行试验,也是首次水下发射飞行试验。2009年4月从真实潜艇中发射了一枚模型弹,验证了发射间隙问题。
2009年4月18日,首次在
可畏级战略核潜艇上进行了M51水下模型弹发射试验。2010年1月27日9时25分,在
菲尼斯泰尔省的欧迪耶讷湾首次通过“可畏”号成功试射了一枚M51潜对地弹道导弹。据报道,导弹溅落区域为北纬31°241,西经56°311,导弹试验射程约4700千米。同年9月M51导弹部署。2010年7月成功进行了M51导弹的首次作战飞行试验,旨在验证M51导弹在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2013年5月
法国海军与武器装备总署从法国西海岸菲尼斯泰尔省欧迪耶纳湾的“警惕号”核潜艇发射了一枚M51导弹,导弹发射后不久在布列塔尼岛海岸附近自毁,试验失败。
后续改进
2015年开始,M51-1导弹被改装为M51-2型,并采用新型核弹头,取代M51-1型导弹所使用的TN75热核弹头,新型弹头的隐身性能和突防能力均将得到提升,M51导弹可服役至2030年。M51.3潜射洲际导弹是M51系列洲际导弹的最新型号,针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强化了突防能力,具备更大的射程和更强的生存能力。它采用了新设计的火箭第三级,用于进一步提高射程和命中精度。
研究试验
为了进行M51导弹项目的研制,法国投巨资建设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设施,这些设施大部分是欧洲仅有的。在法国西南部大西洋岸边比斯卡罗斯有法国导弹试验发射中心(CELM),该试验中心始建于1962年,隶属于法国武器装备总署。该基地为了进行M51导弹的试验,建造了全新的导弹集成、发射和支持设施。法国在比斯卡罗斯建造了一个试验水池。该试验水池直径30米,深50米,用来进行导弹水中点火及水中弹道试验。法国建设了新型导弹试验台,用于试验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第一、二次
2006年11月9日,M5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进行首次地面发射试验。M51导弹从法国西南部的比斯卡洛斯试验中心发射,十几分钟后准确命中位于大西洋北部的目标。2007年6月21日,法国成功进行M51导弹第二次地面飞行试验。导弹从比斯卡洛斯试验中心的地面发射装置发射后,落入北大西洋预定区域。与2006年进行的首次飞行试验不同,这次试验采用了用于M51.2导弹的新型头锥。这两次试验的特点是均为地面飞行试验。
第三次
2008年11月13日,法国在位于比斯卡洛斯的导弹试验发射中心进行M51导弹的第3次成功试射,这也是法国首次在水下试射M51导弹。试验在导弹试验发射中心的大水池中进行,导弹从水下10m的核潜艇发射装置中发射,验证了导弹水下发射能力。本次试验的特点是首次采用水下发射。
第四次
2010年1月27日,
法国国防部宣布,当天首次从凯旋级
法国“可畏”号弹道导弹潜艇上成功试射了一枚M51新型潜射战略导弹。这是法国首次从核潜艇上试射M51导弹。此次飞行试验在
菲尼斯泰尔省的欧迪耶讷湾进行,导弹未携带核弹头,飞行时间20min,共飞行4500km,成功到达预定位置。本次试验的特点是首次进行潜艇发射。
第五次
2010年7月10日,法国成功进行了M51导弹的首次作战飞行试验,这也是M51导弹的第5次试射,旨在验证M51导弹在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导弹从
菲尼斯泰尔省欧迪耶讷湾的
法国“可畏”号弹道导弹潜艇上发射。本次试验的特点是首次进行作战飞行试验。
服役历程
首批M-51-1型导弹于2010年7月在第4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畏号上装备。之后,陆续在其它3艘凯旋级
核潜艇上部署,其中警戒号核潜艇的部署时间为2010年底,凯旋号为2012年,鲁莽号为2017年底。M51.2于2015年部署,计划携带6~10枚100kTTNT当量的TNO新型弹头。新型弹头的隐身性能和突防能力均得到提升。
2013年5月5日,
法国国防部宣布一枚M-51导弹在法国西海岸试射失败后自毁,法国军方搜寻弹体残骸,并已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此次事故的原因。截至2014年12月,法国已经生产了63枚M51导弹,还有16枚生产当中。法国采购50~60枚该型导弹用于部署,据法国官方宣布,M51导弹将服役至2040年。M51.3导弹从2014年开始研制,于2025年服役,它采用了新设计的火箭第三级,用于进一步提高射程和命中精度。M51.3导弹“有助于在未来几十年保持我们海基威慑的可信度”。
2015年,法国决定启动“M51潜射导弹的未来调试”,重点强化从海上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的能力。按照
法国海军的计划,其他3艘凯旋级核潜艇也将用M51潜射弹道导弹取代M45潜射弹道导弹,到2018年换装工作全部完成后,M51潜射弹道导弹将成为法国海基核力量的核心。2020年6月14日,“凯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鲁莽”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的欧迪耶纳海湾成功完成了M51潜射弹道导弹的测试工作。2021年4月28日,法国在西南部一个试验场发射了一枚未搭载弹头的M51潜射洲际弹道导弹。2023年11月18日,法国18日在西南部的朗德试射了一枚没有核弹头的M51.3战略弹道导弹。
核弹头现代化计划
以上数据来源于
飞行试验
试验情况
2013年5月5日格林尼治时间7:30,
法国海军与武器装备总署从法国西海岸
菲尼斯泰尔省欧迪耶纳湾的“警惕号”核潜艇发射了一枚M51潜射弹道导弹,导弹发射后不久在布列塔尼岛海岸附近自毁,试验失败。法国国防部称,此次试验中导弹未携带核弹头,导弹在一子级工作期间自毁,碎片落入距海岸约25km区域。
法国海军在发射前采取了安全措施,禁止船只和飞机进入该区域。国防部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公布了这一事故。布雷斯特海事管区(海军地区司令部)立即启动了搜索行动,查找和回收任何导弹的残留物,以确保该地区的航行安全。
在国防部长的要求下,武器装备总署于5月7日成立了事故调查委员会。在对事件经过细致的分析后,事故调查委员会会在最早的时间向政府报告其调查结果。由于核武器及其系统的操作与试验属于高度机密,这次调查的结果很可能保密。此次试射是“警惕号”恢复正常作战周期的一部分。2011年,“警惕号”开始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工作包括改装潜艇以适应M51导弹,以及安装新的作战和导航系统。
故障原因分析
其一,根据法国航宇防务网2013年5月16日报道,M51导弹是由于检测到内部故障而发生自毁。由此可初步判断,可能弹体本身存在问题。
其二,M51导弹在部署前进行的飞行次数较少,可能未充分暴露导弹存在的问题。M51导弹在部署前只进行2次地面飞行试验、1次水下发射飞行试验和1次潜艇发射飞行试验,而该导弹与此前部署的M45导弹性能相差较大,如此少量的飞行试验无法完全检验导弹在飞行状态的性能情况,使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无法在早期暴露。通常情况下,国外在开展一种新型号导弹研制时,要进行大量飞行试验。以美国三叉戟2导弹为例,该导弹在部署前进行了19次地面研制飞行试验,9次性能鉴定试验(PEM)和1次演示与实地试验(DASO),充分验证了导弹在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性能。法国于上世纪80年代部署的技术较成熟的M4导弹在部署前也进行了15次飞行试验,包括7次地面飞行试验和8次潜艇发射试验。
其三,此次试验是M51导弹首次在改进后的“警惕号”战略核潜艇上发射,同时发生故障的位置又在导弹一子级上,由此可初步判断,可能是由于艇弹配合方面出现某些问题,对一子级造成一定损坏,导致故障。
相关型号
M-51导弹包括M-51-1、M-51-2、M51.3等型号。
M-51-1
初始型号M-51-1采用了为M-45导弹研制的TN-75弹头和突防装置。这种弹头经过小型化处理,再入速度更快,雷达反射面积更小,具备较强的突防能力。但是该型弹头主要是为适应M-45的再入剖面而设计的,无法充分发挥M-51导弹的性能。
M-51-2
从2015年开始,M-51-1型导弹将被改装为M-51-2型,并采用新型TNO核弹头,该弹头具有更高的隐身性能和更强的突防能力,弹头威力约100kt TNT当量。取代M51-1型导弹所使用的TN-75热核弹头,新型弹头的隐身性能和突防能力均将得到提升。该型核弹头仍由目前负责开发TN75核弹头的法国原子能军需事务局和法国原子能总署研制,M-51导弹可服役至2030年。
M51.3
M51.3潜射洲际导弹是M51系列洲际导弹的最新型号,针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强化了突防能力,具备更大的射程和更强的生存能力。M51.3导弹从2014年开始研制,于2025年服役,它采用了新设计的火箭第三级,用于进一步提高射程和命中精度。M51.3导弹“有助于在未来几十年保持我们海基威慑的可信度”。
技术特点
动力系统
M51导弹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承包商为G2P公司。G2P成立于1972年,由SNECMA固体火箭推进公司和SNPE(法国国家火炸药集团公司)联合组成。该公司负责管理、开发、生产和维护法国战略导弹发动机,SNECMA负责生产火箭发动机的全部惰性元件(结构、热衬层、点火装置和喷管)和总装,SNPE负责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和生产。
M51导弹的三级固体发动机都使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壳体和NEPE高能推进剂。第一级发动机推力约为180吨,燃烧室压强约10兆帕,综合性能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了美国“三叉戟Ⅱ”D5导弹发动机的水平。M51导弹的动力系统采用了高燃烧室压力和高推重比技术。高燃烧室压力具有较大的喷管膨胀比,有助于提高比冲和减小喷管组件的尺寸,但高燃烧室压力对发动机壳体结构强度有很高的要求。而高推重比有利于减小主动段重力速度损失,提高导弹的投掷能力。
M51导弹发动机采用潜入式柔性喷管,上面级发动机采用了可抛式延伸喷管,有利于减小发动机之间的距离,使导弹总长度缩短。喷管扩张段采用Noveltex整体准三向成型碳材料,具有轻质、低烧蚀的特点。M51导弹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TVC)系统采用机电作动器(EMA),这是世界上第一型全面采用机电作动器的弹道导弹。与传统的液压作动器相比,机电作动器具有推力大、速度高、动态特性好、频响快、控制精度高、能耗量低、体积小、质量轻和无污染的优点,并具有机上测试能力,可以提高可靠性、简化操作和降低成本。
M51导弹的第三级发动机采用了M45导弹发动机技术,其直径约为1.15米。围绕第三级发动机布置了仪器舱,并装有制导设备。在M51.2导弹项目中,EADS阿斯特留姆公司重新设计了导弹的上面级,使用全新的结构、新的电子系统、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基于推进器的转向系统,以适应弹道调整、TNO弹头、导弹和潜艇软件系统。从2007年初开始,EADS阿斯特留姆公司已研制、使用新的上面级技术的演示器。
M51导弹的第三级以上部分整个被整流罩包裹,直径稍小于下面级。整流罩由复合碳基材料制造,头部的展开式减阻杆能够降低发射后的空气阻力。美国“三叉戟I”C4导弹首次在潜射导弹上采用减阻杆,它在发射后不久伸出,使导弹在助推段的气动阻力减小50%(从18吨减到9吨)。仅这项改进就使射程增加300多千米。
制导系统
M51导弹采用
惯性平台+星光定位+计算机控制制导方案。其中惯性平台由萨吉姆公司(Sagem)防务一安全公司研制,由激光陀螺和加速度计组成。这是法国首次在战略弹道导弹中采用一种特制的环形激光陀螺,它取代了传统的机电液浮陀螺。与传统的机电液浮陀螺相比,激光陀螺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转动部件,所以耐冲击力强,坚固可靠,使用寿命较长。由于接通电源就能产生激光,所以不存在怠速反应,启动时间短,而且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好。激光陀螺的结构简单,功耗小,易于维护,造价低廉。激光陀螺能够直接输出数字控制信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先输出模拟信号,再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它能够直接输出数字信号与计算机系统相连,这对于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非常重要。
深水发射技术
为保证凯旋级核潜艇的安全,M51潜射弹道导弹采用了深水发射技术。从发射筒中弹射出来之后,它既能在深水下点火,又能在离开潜艇发射筒后不久在水下点火,发射深度为水下40米左右。这种发射方式一方面减少了潜艇的浅水暴露时间,另一方面也缩短了最脆弱的导弹水下发射过程,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生存能力。
弹头性能
M51导弹拟采用两种弹头,即TN75弹头和TNO弹头。
M51.1型导弹仍使用M45型导弹的TN75弹头。TN75弹头威力和重量都是保密的,外界猜测1996年法国几次当量为110千吨的核试验就是TN75的全当量核试验,而其重量(包括再人载具)约为150千克,小型化水平接近美国现役的海基核弹头主力型号W76(100千吨/96千克)。法国发展新型核弹头TNO,计划在M51.2型导弹上使用。TNO弹头可能是TN76弹头的改进型,进一步提高小型化水平,此外还要提高其安全性和可维护性,使法国的核武器设计和制造综合水平接近美国的先进水平。不过,尚不清楚TNO弹头是像W87、W88那样的大弹头还是W76那样的小弹头。
突防能力
M51导弹采取了多重突防措施:主动段飞行过程中采取旋转、发动机壳体进行了抗激光加固,以防止敌人的激光武器在主动段对其进行攻击;大推力发动机减小了主动段飞行时间;弹头采用了降低雷达反射的外形设计并涂有吸波涂料;采用诱饵装置等等。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激光拦截技术,M51导弹采用了抗激光加固技术。导弹在飞行中采用自旋稳定方式,一方面旋转的弹体使打击的激光能量可以分散到弹体表面更大的面积上;另一方面,外表的涂层具有较强的反射激光特性,这使其具有一定的抗激光打击能力,不但可以抵御来自太空天基激光武器的打击,而且可以抗击美国的机载激光武器。
性能指标
法国M-51新型潜射弹道导弹射程达6000km,起飞质量54∼56t,弹长12m,弹径2.3m,可携带4~6个核弹头和突防装置,可选择核弹头当量。M51导弹是三级固体弹道导弹,发射质量50t,三级固体发动机都采用碳纤维壳体和高能推进剂,并装有碳一碳喷管。末修级采用液体推进,可获得更大的机动性能以释放分导多弹头(MIRV)。每个弹头的威力为150kt TNT当量。弹体结构采用轻型碳素纤维,使其在飞行过程中更易调整姿态并准确命中目标。导弹装备了电驱动喷管控制装置,液压驱动喷管控制装置相比占用空间较小,需要的维护也相对简单。M-51导弹在飞行中能旋转变轨,突防能力大幅提高,为抵抗敌方
激光武器对飞行中导弹的攻击,采用了抗激光加固措施。
导弹对比
美国和英国服役的潜射弹道导弹为“三叉戟Ⅱ”D5导弹,俄罗斯服役的潜射弹道导弹为SS-N-18、SS-N-20、SS-N-23和研制即将服役的“圆锤”导弹。法国的M51导弹有效射程和圆概率误差等指标已超过俄罗斯的“圆锤”导弹;法国的M51型导弹与美国的“三叉戟Ⅱ”D5导弹相比,虽然在有效射程和圆概率误差等指标上落后于“三叉戟Ⅱ”D5导弹,但在导弹小型化方面却优于“三叉戟Ⅱ”D5导弹。
以上数据来源于
关键技术
采取系列化、循序渐进的研制方式
法国潜射弹道导弹一直采取系列化的研制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研制了M1、M2、M20、M4/M45、M51等型号导弹。1993年法国启动M5导弹的全面工程研制工作。该导弹射程为6000~11000km。由于经费原因,法国政府取消了M5导弹项目,转而发展复杂程度更低的M51导弹。M51导弹的射程和有效载荷能力与M5导弹相比都有所削减。为了节省经费,M51导弹沿用了M45导弹的第三级,并分为两种型号,采取循序渐进的研制方式。初始型号M51.1导弹于2004年开始生产,继承了M45导弹的TN75弹头。后继型号M51.2导弹于2006年开始研制,装备新研制的TNO弹头。经过以上一系列措施,M51导弹的计划费用预计约为300亿法郎,与M45导弹800亿法郎的研制费用相比,极大地降低了研制费用。
不断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对传统惯性飞行的弹道导弹将构成多波段、重叠覆盖的探测跟踪和多层次的分段拦截,突防能力将成为战略导弹武器最重要的指标。从M4导弹开始,法国就将突破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作为导弹设计的重要指标。M51导弹采取了多重突防措施,主要包括:(1)采用速燃助推技术,将助推段飞行时间缩短至129s,使敌方预警系统难以侦察和定位;(2)壳体采用抗激光防护涂层,并在主动段飞行过程中采用弹体自旋技术分散激光能量,并对重要系统进行封闭和屏蔽,防止敌方在主动段采用激光武器进行拦截;(3)采用分导多弹头技术,可对多个目标进行打击,还可以携带1枚或多枚核电磁脉冲弹头,破坏敌方在攻击通道上的地面电子系统,使反导预警、指挥等系统瘫痪,提高生存能力;(4)采用小型化弹头,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并涂有隐身涂层和配备先进的突防装置。
注重试验设施在研制中发挥的作用
为了保障M51弹道导弹的顺利研制,法国兴建了一系列试验设施。为了验证固体导弹发动机性能,法国专门兴建了新型导弹发动机试车台,对其性能进行验证。M51导弹采用水下点火发射方式,涉及水中弹道和水下点火等关键技术攻关。为此,法国在比斯卡罗斯的导弹试验发射中心兴建了一个直径30m、水深50m的大水池,用来进行水下点火及水弹道试验。为了验证水下发射技术,法国还专门研制了新型潜射导弹水下发射试验装置CETACE,用于发射M51模型弹。正是这些试验设施的使用,使得M51导弹仅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即开始部署,显示了较高的可靠性。
注重技术创新与采用成熟技术相结合
法国潜射战略导弹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一方面采取自主研制的技术发展路线,制定长期发展路线,建造大型试验设施等,具备独立研制的能力。另一方面,尽量采用美国潜射导弹的成熟技术。比如法国M51导弹的减阻杆技术与美国的技术非常相似。此外,M51在头型、弹体结构等方面也与美国的三叉戟2相似。曾有报道称,法国的潜射导弹技术曾经得到过美国的帮助。
相关评价
2006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公开表示,法国将保留使用可靠的威慑力量打击敌战略神经中枢的权利,以作为对敌人进攻的最后警告。希拉克强调,法国核政策的根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也将毫不犹豫地部署核武器或优先打击能力,只不过贯彻这一原则的方式将逐步改变,以应对21世纪出现的新威胁。要想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法国远洋战略舰队必须保持全时反应能力,保证随时都有一枚核弹处于准备发射状态,以震慑潜在攻击者。世界局势下威胁呈多样化趋势,为应对这种局面,一种方法是提高部署在世界各大洋作战潜艇的数量,另一种方法则是发展一种拥有最大打击范围的能力,M51无疑是后一种方法的代表。(法国总统希拉克 评)
M51.3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成功将“有助于在未来几十年里保持法国海基威慑的可信度”。(法国军方 评)
相较原始型号,M51.3潜射洲际导弹突防能力更强,命中精度更高。M51洲际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万公里以上,可以携带6枚至10枚TN-75型核弹头。此次试射的M51.3型导弹,从2014年开始研制,在第三级火箭发动机上有了一些变化,射程比原来略有增加,命中精度也相应提高,同时,突防能力增强。(军事观察员
邵永灵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