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原设计洪水位32米高程,校核洪水32.35米,正常高水位31.50米,汛限水位30米高程,死水位23米高程。总库量131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71万立方米。兴利库底1033万立方米,死库容106万立方米。坝顶高程33.31米,最大坝高23.31米,坝顶长度846米,坝顶宽度5米,主坝坝型为心墙多种土质坝。1979年12月保坝竣工后,坝顶高程为34.50米,最大坝高24米,坝顶长度910米,坝顶宽度4.5米。副坝长度200米,最大坝高3.7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堰顶高程31.5米,堰顶净宽10米,最大泄流量74秒立方米。输水涵洞是有压圆管斜拉式,直径1米,进口高程23米,闸门型式转动门盖,最大泄量5秒立方米。洞出口分出南北干渠2条,南干渠长5.71公里,北干渠长3.85公里,总长18.56公里,其中利用溪流入沿江渠9公里。支渠17条,总长15.4公里。南北干渠设新垵、洋尾抽水机站2处,计75匹马力。渠道沿线各种建筑物125座,灌溉晋江、南安2县的
磁灶镇、青阳、
内坑镇、
官桥4个(乡)镇、13个大队、109个生产队。
淹没耕地2479.81亩,其中晋江县新垵大队1026.24亩,南安县岭兜大队1453.57亩。迁移人口1041人。原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21万亩,保灌1.21万亩,核定后有效灌溉面积1.74万亩,保灌1.21万亩,实灌1.3万亩,保灌1.3万亩,保证率P=90%为7580亩。库区可绿化12004亩,可养水面2249亩。水库涉及下游
磁灶镇,人口7万人,耕地8万亩和
福厦公路。
1963年,水库管理处开展综合经营,利用输水涵洞出口落差建25匹马力饲料
加工厂,种植水稻、
番薯17.6亩,饲养耕牛、猪、鸡、鸭、羊、兔82只,当年总收入1645.61元。1964年6月14日,库区日雨量达103.9毫米,最高洪水位28.32米高程,发现当库水位升在28米高程以上,坝左端与原山坡连接地段有渗漏,经保坝加固时在背水坡加厚处理后,现已不再渗漏。1967年大坝发现蚁害,当年曾用人工挖找蚁路和蚁穴,然后补填上土,至1982年未对蚁穴再处理。是年发现输水涵洞基础沉陷不均,产生条石断裂3处漏水,分别在距进水口8.3米、16.75米、21.7米处,当库水位在27.72米高程时,实测漏水量分别为14.7升/分、2.5升/分、2.5升/分。1979年冬采用
ep堵塞裂缝,效果尚好。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库管理机构瘫痪,大坝迎水坡被拆去30平方米,坝区山林被砍光,大坝反滤层被某些社员开垦9亩作为自由地,渠道上放水涵破坏63座,排洪闸被毁23座,灌溉面积减少3000亩。 1976年后,水库管理工作恢复。1978年对工程进行全面整修配套。完成通讯线路2条11公里,防汛公路2条3.5公里,至1980年完成石渠化40.5公里。 1977年2月底,经
福建省水利电力局核定,新垵水库保坝工程列为1978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并经晋江县县委研究,由晋江县水利电力局进行保坝设计。保坝设计重现期为100年一遇,3天雨量H24=354毫米(H24,为24小时降雨深度),洪峰流量Q24=191秒立方米(Q24,为24小时洪峰流量),3天洪水总量W24=395万立方米(W24,为24小时总的来水量)。校核重现期为1万年一遇,3天雨量1000毫米,洪峰流量488秒立方米,3天洪水总量1140万立方米。保坝后,校核洪水位34.39米,设计洪水位32.65米。1979年12月经
福建省水利电力厅审批保坝加固防洪标准以500年一遇设计,以1000年一遇校核,现已达到中型水库的防洪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