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毕业于耶鲁大学,1934年在
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48年成为该校教授,1950年担任该校地质系主任。他在
海沟重力、岛弧造山作用、洋壳与蛇绿岩套的研究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沿大洋中部穿透
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
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
带下病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
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
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洋盆的形成模式。随后R.S.迪茨于1961年用海底扩张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赫斯于1962年对洋盆形成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并阐述了洋盆形成、洋底运移更新与大陆消长关系。这一理论为板块构造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并触发了
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海底扩张说从以下事实得到验证:①1963年F.J.瓦因和D.H.马修斯从
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分析发现洋中脊区的
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两侧,对称延伸,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这一事实证明了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洋底磁异常条带因顺序相同而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②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
断层的概念,证明
岩石圈板块的水平位移成为可能,并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新生洋壳和
海沟带的洋壳消减之间的消长平衡关系,即扩张
速率与消减速率
相等。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一般以一侧的速率来表示。
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5~7厘米,
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