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有着较为悠长的传统。早在192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先生就曾在中山大学任教,并讲授“古代地理研究”等课程。此后,随着
禹贡学会的成立,顾先生所倡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取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
在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学科发展历程中,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分支的中西交通史及边疆史地,一直是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如
岑仲勉先生对历代
黄河变迁和西域史地的研究,
陈寅恪先生对中古宗教传播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在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历史地理学在
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中亦有其重要地位,
徐俊鸣教授在1930年代开始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他长年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军事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海疆历史地理等,论述精辟,见解独到,他与同样毕业于中山大学的
曾昭璇等学者一道,共同开创了建国以后华南历史地理研究的新局面。
在人才培养和交流等层面,中山大学与全国历史地理学界保持了良好的互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为配合《
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撰,
中山大学地理系和历史系陆续为这项“伟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包括长年在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工作的赵永复、周源和等教授,以及曾经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从事《图集》编撰工作,后来成为孙中山研究专家的
林家有教授。与此同时,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培养的第一届(1960级)历史地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文锡进老师分配到中山大学历史系工作,从事历史地理教学。198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迎来拓展的契机。由
徐俊鸣教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司徒尚纪,在
侯仁之先生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并回到
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司徒先生在岭南史地、历史文化地理和
广东省历史地图集的编撰等方面成就卓著,任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历史地理》编委等职。
1990年代后期,由于研究力量分散,中山大学在历史地理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临师资不足的难题。2003年后,中山大学历史系在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重镇——
谭其骧教授创立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先后以“百人计划”引进了
吴滔、谢湜和于薇3名青年教师,使以上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逐步在历史系本科教学体系中设立了多门历史地理学
相关课程,并开始招收明清历史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吴滔和谢师从
葛剑雄教授,且受过良好的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的训练,擅长对民间历史文献的解读,他们对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史与制度史的特色;
于薇目前从事的是上古地理学研究,对“王朝——封国体制”、政区起源等重大历史地理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他们与校内外从事区域研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城市规划、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青年学者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通过举办历史地理学专题学术会议、青年学术沙龙等活动,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科权威专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基于研究拓展的内在需要和学科交叉的显著趋势,2012年7月16日,
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该 机构以历史系历史地理方向的教学和科研为依托,整合了部分
地理科学和规划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
葛剑雄教授出任中心名誉主任,
吴滔任主任,
辛德勇、
唐晓峰、
郭声波等教授被聘为学术顾问。目前,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为:充分继承本校悠久的史地研究传统,并融合历史人类学和社会经济史等研究取向,将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历史地理文献
信息建设、历史地理综合实地调查有机融合,亦将学术前沿探索、人才培养及现实空间生产实践有效结合,努力开拓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创新学术考察和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形成中山大学历史地理学独特的研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