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小须鲸
体形最小的须鲸之一
南极小鳁鲸是体形最小的须鲸之一,体长一般都在10米之内。雌性会略长于雄性。深灰色或黑色的背部与几乎全白的腹部之间的侧腹有明显沿体长的浅灰色波动分界。该鲸种游速很快,可达每小时32千米,偶尔会跃出水面。它们喷出的气柱狭长目垂直高耸(1.8-3米),在较冷的环境下重易被观测到。
它们会在夏季的进食地和热带的繁育地之间进行长距离的迁徒。它们主要的食物是南极磷虾,但偶尔也会进食其他的浮游动物以及小鱼。
外形特征
南极小须鲸是须鲸中最小的物种之一,仅次于普通小须鲸和小须鲸。体长7.2-10.7米,重5.8-9.1吨。最长的南极小须鲸记录为11.9米雌性和11.27米雄性。背部呈深灰色,腹部白色。腹部有两条浅灰色斑纹沿两侧向上延伸。胸鳍深色,边沿白色。南极小须鲸与小鳁鲸有很多的不同,例如背鳍形状、颜色分布和须板的颜色及数量。
分布区域
南极小须鲸分布在南半球的海洋。夏天它们会较接近南极洲,冬天则向北迁徙,与侏儒小须鲸的栖息地重叠。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从西南大西洋的巴西海域到东南大西洋的南非开普省,以及印度洋太平洋的多个地区。有报道称在北大西洋也有迷途个体。
主要分布地区:南极洲。
主要分布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智利法国(法属南半球领地)、新西兰秘鲁南非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威奇群岛、乌拉圭
生存习性
独自或成组捕食,一个捕食小组包括2-4头个体。南极须鲸为打通冰面通气孔,时常用喙状嘴破开几厘米厚的冰层。南极须鲸游速快,能加速到20公里/小时。一般潜水2-6分钟,停在水面的一分钟,换气5-8次,潜水最长达20分钟。多数南极洲小须鲸夏冬两季迁徙,少部分整年停留在南极海域。
繁育情况
南极小须鲸和小鳁鲸一样有10个月的妊娠期,随后产出2.7米长的幼鲸。幼鲸跟随母鲸长达2年,哺乳期3至6个月。雌鲸负责孕育、照顾和保护幼鲸,雄性不提供亲代抚育。母鲸的乳汁包含乳糖和几种低聚糖,其中一些从没有在其他哺乳动物的身上发现过,这些低聚糖可以增强新生幼鲸的免疫力。
分类学与历史
南极小须鲸最初由德国阿根廷动物学赫尔曼·伯迈斯特在1867年描述为布宜诺斯艾利斯鲸(Balaenoptera bonaerensis)。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支持了它作为一个独立物种的描述,而20世纪70年代的骨骼学和形态学研究表明,它至少是普通小鳁鲸的一个亚种。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和遗传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南极小须鲸与普通小须鲸的区别,并确认了至少存在两种小须鲸物种。南极洲小须鲸和普通小须鲸在470万年前的南半球发生了分化,这一分化可能与早期上新世全球变暖期间南极环流受到干扰有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南极小须鲸列为“数据缺乏”物种。种群数量在1978-2004年下降了大约60%,如果这种降低是短暂的,它们将被归为“低危物种”,假如是一种实际衰退,将被归入“濒危物种”。南冰洋冰范围的大幅消退可能会显著影响磷虾种群以及依赖磷虾食物的南极小须鲸种群。现有关于南极小须鲸数量的最新官方统计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数量为86万头。截止2007年,南极小须鲸可能仅存43万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2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分布区域
生存习性
繁育情况
分类学与历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