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镇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下辖镇
平襄镇位于通渭县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辖域面积2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7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28个居民小区,人口70524人(截至2018年末)。
简介
平襄镇境内交通便利,信息畅通。2006年底全镇人均纯收入1630元,年末耕地面积157577亩,人均3.7亩,人均产粮305公斤,粮食总产量12974吨,油料总产量1277.6吨。
该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实际出发,按照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及“做到两个坚持不懈,实现八个新突破”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八个着力突出,实现八个新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务实创业,造福于民,从而使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变化。
发展概况
2007年,平襄镇完成生产总值达6300多万元,同比增长9.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11390万元,同比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98万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30元,净增100元。2007年该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先进乡镇”、“项目建设先进乡镇”、“梯田建设先进乡镇”等十多项荣誉奖项。同时,被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党政建设
平襄镇虽地域优势明显,自然秉赋较好,但选派到平襄镇工作的历届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平襄镇工作难搞、事情难办,干部难管、百姓难缠,项目难上、面貌难变,政绩难出、民心难得,各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灯下黑”。如何把这样一个处于全县政治中心、发展边缘的经济小镇真正打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是历届党委政府一直着力破解的一个难题。
近两年来,平襄镇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项工作亮点频频,令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梯田建设从少到多,从上百亩到上千亩整山系、整辖域推进;项目建设从无到有,从数十万、数百万到数千万元,处处开花……平襄镇在全县的“中心”地位真正得以彰显。平襄镇党委书记周旭明说:“是基层党建抓得好,激活了一池春水,带动了全盘工作节节攀升!”近两年来,平襄镇党委、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镇上建立了抓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党委书记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副书记和党务专干具体抓业务、各村(社区)党建指导员和支部书记具体抓落实的责任制。加大村级活动阵地的改造力度,仅2007年投资49.5万元,新修村址4个,改造提升17个,使全镇27个村5个社区活动阵地全部达到了“六有”标准。镇上还全面落实干部驻村办公制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以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妇女能手为重点对象,新培养成熟入党积极分子325名,发展预备党员86名,其中女党员26名。按照先建支部后建协会的思路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新发展产业协会2个,农民会员累计发展到110多名。坚持把项目作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不断拓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途径,在十多个涉农项目中,积极吸引当地农民党员参加,参与率都在90%以上。持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和“三级联创”活动,在全镇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风气。
民生基础
平襄镇是通渭县情的典型代表,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群众生活困难。梯田建设一度是修修停停,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几十亩的点就算“破天荒”了。然而在近两年来,平襄镇党委、镇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两个坚持不懈”的决策部署,在梯田建设上大手笔谋划、大规模兴修、高标准建设、整辖域治理。按照“发动群众是基础、科学规划是前提、机制创新是关键、工程质量是核心、资金筹措是保障、产业开发是出路、综合治理是根本”的梯田建设总体思路和“政府引导、(村)两委主抓、村民理事、群众参与”的运作机制,高标准推进梯田建设。
梯田建设
据统计,平襄镇2006年机修梯田4800亩,2007年全镇规划建设梯田点9个共10000亩,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新修梯田7950亩。同时,该镇还将梯田内所有村组道路、田间道路一次性配套到位,新修农村公路及田间道路31条57公里。平襄镇镇长何小明说:“在梯田建设上,全镇年内将高标准新修梯田10000亩。打造千亩以上精品点4个,力争再用二到三年时间全镇实现梯田化。”这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平襄镇党委、镇政府战天斗地、誓让山河旧貌换新颜的坚定决心和真实实践。
蔬菜种植
蔬菜种植规模明显增加,草畜种植创出新路。平襄镇通过政府扶持、项目补助、大户带动,蔬菜种植无论从规模、品质、收益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2007年仅在宋堡村就新建塑钢大棚200座,全镇大棚累计突破1500个,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0亩以上,年产值300多万元。平襄镇以蔬菜为主,肉、蛋、奶、饲料为体系的城郊经济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采取项目拉动、协会带动、企业促动、政府推动的四轮驱动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全镇畜禽存栏达到4.99万头(只),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325户,培养了王德祥、杨维江等一批种草养畜致富带头人。
劳务产业
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增收难的实际,镇上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入手,重点发展劳务产业。2007年,该镇结合新农村试点、IFAD、整村推进等项目的实施和千名干部下基层宣讲等活动,先后组织举办缝纫、花边刺绣、种植、养殖等培训班16期,培训各类人员3680人次,向北京、浙江省等用工基地输出各类劳务工10220人,创劳务收入达3352万元。全镇已输出各类劳务工4869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平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坚强的后盾。如今,“富在农家”在平襄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项目发展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近两年来,通渭县平襄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千方百计抓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两年间全镇共争取各类项目30多个6000多万元,为全镇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006年,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被确定为全省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已基本完成了梯田、道路、生态林、沼气池等建设,圈舍改造、牧草种植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年度任务。亲临一线指挥的镇上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不抓项目就是失职,抓不好项目就是不称职的要求,积极争取项目,认真实施项目,严格管理项目,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够按期完工,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确保真正发挥效益”。据了解,2007年平襄镇共有各类在建项目19项,总投资4054.92万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2项。已储备各类项目14项,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
产业特色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平襄镇大力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使农民的种植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全覆膜玉米打开种植新局面。平襄镇现有川台地1.5万余亩。这些宝贵的水川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种的全是清一色的冬小麦。2007年春季,镇上有选择地在川区4个村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一举成功,发展面积5000亩,经受住六十年一遇的大旱灾害获丰收,仅此一项,群众产粮360余万公斤,产值近500万元,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旱不垮、打不烂的“铁杆庄稼”。由于抗旱增产效果特别显著,镇上加大了推广力度,在完成5000亩秋覆膜的基础上,2008年镇上因势利导,按照川台地就是任务的要求,在天气解冻后就组织群众抢覆膜,完成春季顶凌覆膜7000亩,使全镇全覆膜玉米种植由4个村扩大到15个村,面积突破13000亩。这一做法为干旱地区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开创了新路子,省上在该镇宋堡村召开了全膜玉米种植推广经验交流会,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
马铃薯种植不断提升、示范片带种植规模扩大。该镇采取马铃薯种植与梯田建设、机械化、良种化、科学栽培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2007年人均达到2亩,在孟河等8村建立了万亩马铃薯种植示范片带,亩均达到2000公斤,农民户均增收1900元,马铃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达150多户。同时,在旧店子村搭建网室100座,繁育马铃薯原原种100亩,已经取得了初步效益。2008年,全镇规划连片种植马铃薯10000亩,其中建设2000亩以上示范点4个。
计生工作
2008年由于平襄镇项目建设、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劳务等各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精力,导致全镇计划生育工作阶段性后进,在第二季度县上考核中挂了黄牌。为了转变被动落后局面,镇上抽调大量精力和人力,狠抓二女户结扎,集中环孕情服务、社会扶养费征收和软件建设等重点工作,整体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第三季度考核中摘掉了黄牌,在全县集中评比中排名第12名,前十个月,全镇人口出生率为5.41‰,计划生育率为81.3%,环孕情综合服务率为92%。共落实四项手术241例,其中二女户结扎35例、多女户结扎5例,人流引产20例,征收社会扶养费34.8万元。同时,流动人口管理和城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概况
党政建设
民生基础
梯田建设
蔬菜种植
劳务产业
项目发展
产业特色
计生工作
参考资料